时间: 2025-04-26 07:4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2:51
李伯纪丞相挽诗三首 其三
作者: 陈公辅 〔宋代〕
当时偶同罪,平昔岂相知。
天下指为党,我公终不疑。
空怀荆渚乐,已失雁山期。
此意凭谁诉,临风有泪垂。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初我们一起遭受同样的罪责,过去又怎能真正了解彼此呢?天下人都认为我们是一伙的,但我对你始终不怀疑。如今心中空有对荆渚的乐趣,却已失去了与雁山相约的期望。这份情意又该向谁倾诉呢?在风中,不禁泪水潸然。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公辅,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诗作见长,风格清新,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李伯纪遭贬时所作,反映了诗人与李伯纪之间的深厚情谊,对李伯纪的遭遇表示惋惜和哀悼。
这首诗通过对过往友情的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以“偶同罪”引入,表达了诗人与李伯纪的共同遭遇,强调了彼此之间的微妙关系。接着,诗人提到“天下指为党”,这不仅是对社会舆论的反思,也揭示了诗人对李伯纪的忠诚和信任。
中间两句“空怀荆渚乐,已失雁山期”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惋惜。荆渚的乐趣象征着美好的时光,而雁山的期望则代表着对友情的憧憬与期待,两者的对比令人心痛。最后一句“此意凭谁诉,临风有泪垂”中,诗人的无奈与悲伤达到了高潮,情感通过“临风”和“泪垂”两种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有对友人的深情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感慨,充分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情的缅怀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失去的惋惜和对忠诚的坚守,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天下指为党”指的是什么?
A. 共同的罪责
B. 外界的误解
C. 友谊的深厚
“荆渚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忧伤
B. 快乐的回忆
C. 失去的希望
诗人对李伯纪的态度是:
A. 怀疑
B. 忠诚
C. 疏远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陈公辅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面对人生的不同境遇时,情感的表达与语言风格的差异。李白的豪放与陈公辅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