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3:2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3:20:39
万古风涛浸石岩,
老苔垂足细髻新。
传闻海底珠无数,
何事从来散不簪。
整首诗的意思是:万年风涛不断地冲刷着石岩,古老的苔藓低垂于岩石上,似乎在披着新的细髻。传闻海底有无数珍珠,但为何从来没有人能够将它们串成簪子(装饰品)呢?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司马光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诗作中常流露出对历史、人生的思考与感慨。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珍贵事物得不到珍视的遗憾。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开篇的“万古风涛浸石岩”,以大自然的力量作为背景,展现了岁月如流水般不可逆转的特性;而“老苔垂足细髻新”则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在后两句“传闻海底珠无数,何事从来散不簪”中,诗人通过珍珠的象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思考与追求,传达出一种对未能把握人生美好时光的惋惜。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之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流逝与珍贵事物的珍视。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思人生的短暂与美好事物的散落,表达了对历史、生命的深刻感悟。
诗中“万古风涛”主要表达了什么?
A. 风的力量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美丽
“老苔垂足”中的“老苔”比喻了什么?
A. 年龄大的人
B. 历史的积淀
C. 生命的短暂
诗中传达的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愤怒
C. 感伤
对比司马光的《昌言有咏石发诗三章》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但前者侧重于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