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论诗三十首·二十二

《论诗三十首·二十二》

时间: 2025-05-04 00:00:58

诗句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00:58

原文展示: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白话文翻译:

在奇异的事物之外又有更奇的事物,一波刚刚起动,便带动万波随之而动。人们只知道诗歌到了苏轼、黄庭坚的时代便已尽头,但这沧海横流的诗坛又是谁在主宰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奇特、奇异。
  • :此处指波浪,象征诗歌的影响与传播。
  • 苏黄:指苏轼和黄庭坚,二位著名的宋代诗人,代表了诗歌的高峰。
  • 沧海横流:形容大海的波涛汹涌,也隐喻诗歌的广阔与变化。

典故解析:

  •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诗、词、文、书法皆有成就,文学风格多样。
  • 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与苏轼齐名,擅长诗歌,尤其是律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仲舒,号雪渔,金朝诗人,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奔放,擅长抒情和咏物。

创作背景: 《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的一部重要诗作,反映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思考和对唐宋诗人的敬仰。此首诗成作于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表达了对诗歌传统和创新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奇外无奇更出奇”的开头引入读者的思考,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无尽可能性。诗人巧妙地将波浪作为比喻,传达出诗歌的动态特性:一首诗的涌现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创作波澜,形成一种群体效应。这种意象不仅展现了诗歌艺术的流动性,也反映了作者对诗歌传承的深刻理解。

接着,诗人提到“只知诗到苏黄尽”,这是对传统诗歌的自省与反思,似乎在质疑传统的局限性,暗示诗歌并非止步于苏轼和黄庭坚的成就,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未来。这种对历史的总结与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对诗歌深邃而广阔的思考。

最后一句“沧海横流却是谁”,则是对诗歌未来的探索与期待,表达了对未知诗人和作品的渴望与好奇,仿佛在召唤着即将涌现的新生力量。这首诗不仅是对诗歌传统的敬意,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召唤,具有深远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奇外无奇更出奇:暗示诗歌创作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奇异的事物层出不穷。
  2. 一波才动万波随:形象地表达诗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启发,强调诗歌的连锁反应。
  3. 只知诗到苏黄尽:强调人们对传统诗歌的认识局限,指出诗歌并不止于已知的成就。
  4. 沧海横流却是谁?:发出对未来诗歌创作的疑问,暗示诗歌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波”比喻诗歌的影响。
  • 对仗:结构工整,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传统与创新并存,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期待相结合,展现了诗歌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诗歌的独特性与创新。
  • :象征诗歌的传播与影响力。
  • 沧海:象征诗歌的广阔空间与无尽探索的可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苏黄”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 A. 李白、杜甫
    • B. 苏轼、黄庭坚
    • C. 陶渊明、王维
    • D. 白居易、李贺
  2. 诗中“沧海横流”象征着什么?

    • A. 诗歌的结束
    • B. 诗歌的流动与变化
    • C. 诗歌的平静
    •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黄庭坚《登高》

诗词对比:

  • 比较元好问和苏轼的风格,元好问更注重对传统的反思,苏轼则更为豪放;二者都展现了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

参考资料:

  1. 《元好问诗词选》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3. 《诗经与唐诗宋词的比较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二 进艇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骊山温汤之东有龙湫) 寄韩谏议注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洞房 江头四咏。鸂鶒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耳字旁的字 抵达 双人旁的字 包含析的成语 僯笑 乛字旁的字 包含想的词语有哪些 极目远眺 镜流 骈兴错出 单耳刀的字 竹枝歌 白绪 一呵而就 彑字旁的字 虚掷年华 钟鼓馔玉 包含隅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