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时间: 2025-05-03 22:31:17

诗句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31:17

原文展示: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白话文翻译:

在边塞的秋风中,号角声响起,城头上夕阳映照着旌旗。
年轻的骑马战士正好适合这样的时节。
从军的乐趣,不必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侯骑已经驰骋至蓟北,战斗的预兆早已传遍辽西。
归来的日子恐怕等不到柳树依依的春景。
春闺中月明,红袖姑娘无需再哭泣。

注释:

  • 塞上:指边塞地区,通常指北方边疆。
  • 鼓角:战争时用来号召士兵的乐器。
  • 旌旗:军队的旗帜。
  • 鞍马:骑马的装备,象征着战士的身份。
  • 侯骑:指在战场上负责指挥的骑兵。
  • 蓟北辽西:古地名,分别指今北京和辽西地区。
  • 柳依依:形容春天柳树垂柳的样子。
  • 春闺月:春天的月光,暗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生活和感受,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征战与思乡情。诗中提到的“侯骑通蓟北”和“辽西”,反映了金朝时期的历史背景,边境常有征战,士兵们对归乡的渴望与对战斗的无奈交织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金朝著名诗人,精于词赋,擅长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历史变迁及社会现实,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元好问初到嵩山时,正值边境动荡、战事频繁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感受到士兵的辛苦与思乡之情,借此表达了对年轻战士的同情和对归乡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边塞的秋景和年轻战士的心境。开篇描写秋风与鼓角声,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悲壮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少年鞍马适相宜”展现了年轻战士们的英勇与朝气,表面上看似对从军生活的乐观,实际上却隐含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显示战事的紧迫感,士兵们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最后两句转向思乡,表达了归期未至,月明之夜,红袖姑娘的无奈与思念,将整个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

整首诗在描绘战争与思乡的对比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伤,表现出诗人对年轻生命的珍惜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通过对士兵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使整首诗在历史背景下显得更加深刻与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塞上秋风鼓角:描绘了边塞的秋天,风中传来的号角声,暗示着战争的来临。
  2. 城头落日旌旗:夕阳照耀下的城头,旗帜迎风飘扬,营造出一种壮烈的景象。
  3. 少年鞍马适相宜:年轻的战士骑马正当其时,表现出他们的英姿与活力。
  4.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从军的乐趣,似乎不需要去追问过往,表现出对战斗生活的接受。
  5. 侯骑才通蓟北:指挥骑兵已经进入战斗状态,准备作战。
  6. 先声已动辽西:战斗的气息已经传遍辽西,暗示战局的紧张。
  7. 归期犹及柳依依:归期未定,似乎连春天的柳树也在等待。
  8.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在春夜的月光下,红袖姑娘不必再为离别而哭泣,暗示着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少年鞍马适相宜”对“从军乐,莫问所从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归期犹及柳依依”,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添了抒情的深度。
  • 象征:城头的旌旗、秋风、柳依依等意象,象征着战争、思乡与岁月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战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人的豪情,同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盼。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到个人命运的渺小与无奈,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变迁与不安,预示着战争的来临。
  • 城头:代表着边塞的防御与战争的前线。
  • 少年:象征着青春与朝气,反映出年轻战士的无畏。
  • 旌旗:代表着军队的荣耀与战斗的号召。
  • 柳依依:象征着思乡的情感与对亲人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侯骑”指的是什么? A. 指挥骑兵
    B. 普通士兵
    C. 边民

  2. “归期犹及柳依依”中“柳依依”象征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思乡的情感
    C. 年轻的心情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和平
    B. 描述战争与思乡
    C. 讲述爱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描绘了战乱中的家国情怀。

诗词对比

  • 元好问的《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前者侧重于边塞的战争与思乡情,后者则更侧重于友情与离别的情感。两者都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金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元好问诗文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玉漏迟 玉漏迟二首 其一 玉漏迟 题次香悼亡草,即送其游白门 玉漏迟 文粹庵明府招同如冠九宫赞山,钱筱南茂才符祚集东湖客舍,湖堤夜归。 玉漏迟 福莲室女史嘱题秦淮校书斜倚薰笼图 玉漏迟 泊舟九江,寻琵琶亭遗址。黯然有赋 玉漏迟 元宵奉陈静斋宪长 玉漏迟 寿马右丞 玉漏迟 寿张右丞 玉漏迟 留别淇上诸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克字旁的字 翻翻覆覆 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鬲字旁的字 浑身是口 超形 嘴吃屎 穷疾 春华秋实 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斤字旁的字 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飞天祸 贝字旁的字 仰结尾的成语 龠字旁的字 包含间的成语 遗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