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桂隐纪咏·清夏堂

《桂隐纪咏·清夏堂》

时间: 2025-05-04 01:35:12

诗句

夜月三杯色,晴荷十亩香。

若教兴世念,不甚觉风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5:12

原文展示:

夜月三杯色,晴荷十亩香。
若教兴世念,不甚觉风凉。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月光照耀着三杯酒的色泽,晴朗的天气中,十亩荷花散发着芬芳。若是让人激发起对世事的思考,便不会太在意清凉的风。

注释:

  • 夜月:夜晚的月亮,象征着宁静与柔和。
  • 三杯色:三杯酒的颜色,暗示饮酒的情景,色泽可能指酒的透明或清澈。
  • 晴荷:晴朗的天气里,荷花盛开,象征着生机。
  • 十亩香:十亩的荷花散发出的香气,表达自然的芬芳。
  • 兴世念:激发对世事的思考或感慨。
  • 风凉:清凉的风,暗示着晚上的舒适与闲适。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宋代士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诗中提及的“夜月”和“晴荷”均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人们在美好环境中产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字子韬,号安石,宋代诗人,生于北宋,卒年不详。他在文学上有较高的造诣,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夏,正值荷花盛开的时节,诗人借酒抒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事务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细腻,通过夜月、荷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夏夜图景。诗人以“夜月三杯色”开篇,立刻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一处幽静的环境中,品味着夜色与美酒的交融。接着“晴荷十亩香”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的美好,荷花的芳香不仅让人心旷神怡,也象征着生命的繁荣。

最后一句“若教兴世念,不甚觉风凉”则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虽置身于美丽的自然之中,但内心却依然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似乎在思考着更广阔的世事。诗人用清凉的风来反衬内心的宁静与淡然,使整首诗在自然美与哲理思考之间取得了奇妙的平衡。

诗词解析:

  • 第一句“夜月三杯色”展示了夜晚月光的明亮与酒的清澈,视觉与味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放松的氛围。
  • 第二句“晴荷十亩香”则通过香气的描写,使人感受到夏天的气息,荷花的美丽与自然的和谐。
  • 第三句“若教兴世念”引入了思考的主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暗示着诗人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在思索人生。
  • 最后一句“不甚觉风凉”则显示了诗人的超然,似乎在强调对外界环境的淡泊,表达一种无忧无虑的心态。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比如“夜月”和“晴荷”相对,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通过“色”和“香”两种感官体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淡然,既享受当下的美好,又寄托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夜月:象征宁静、安详和思考。
  • 三杯色:代表生活的乐趣和饮酒的欢愉。
  • 晴荷:象征生命的繁盛和自然的美好。
  • 十亩香:代表自然的芬芳,营造出清新的氛围。
  • 风凉:象征着内心的清凉和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晴荷”指的是什么?
    A. 荷花在晴天盛开
    B. 荷花在雨中开放
    C. 荷花的香气

  2.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社会事务的关注
    B. 对自然的欣赏
    C. 对外界环境的淡泊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张镃的《桂隐纪咏·清夏堂》更加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淡然,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孤独与豪情的追求。两者在主题上各有侧重,却同样反映出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偕丁味斋二尹登太平城内荒亭 寄别家莘夫兄 秋日 寄怀海刚峰同年 其二 寄怀海刚峰同年 其一 游七星岩 其二 游七星岩 其一 宿曹溪方丈 峡山飞来寺 谒苏文忠公祠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見字旁的字 龙字旁的字 一改故辙 所见所闻 鬥字旁的字 匀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浅毛 豆嘴儿 姿结尾的成语 归真反璞 手榜 父母遗体 私字儿的字 竹字头的字 顺从其美 蜂屯蚁杂 立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