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园有桃

《园有桃》

时间: 2025-07-27 08:44:35

诗句

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44:35

原文展示

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白话文翻译

园中有桃子,可以做成美味的食物。
然而我内心忧虑,我不禁歌唱和吟诵。
那些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这个士人也太骄傲了。
那个人是谁呢?孔子说这话何其深刻!
我心中的忧虑,谁又能理解呢?
谁又能理解呢?不如不去思索!
园中又有荆棘,虽然可以充饥。
我内心忧虑,聊以治理国家。
那些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这个士人也太无极限了。
那个人是谁呢?孔子说这话何其深刻!
我心中的忧虑,谁又能理解呢?
谁又能理解呢?不如不去思索!

注释

  • 园有桃:指有桃树的园子,桃子象征着美好和富饶。
  • 其实之肴:指桃子是能做成美味的食物。
  • 心之忧矣:表达了内心的忧虑。
  • 我歌且谣:指虽有忧虑,仍然用歌声来抒发情感。
  • 不知我者:那些不了解我的人。
  • 士也骄:指人们认为士人骄傲。
  • 聊以行国:表示以此充饥来治理国家。
  • 罔极:指无极限,形容不知满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为佚名,属于先秦时期的作品。先秦的诗歌多以《诗经》为代表,表现出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古代社会动荡的时期,士人面对困境和压力,表露出内心的忧虑与无奈。诗中反映了士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园有桃》是一首充满感伤与哲思的古诗,诗人在园中观察桃树与荆棘,借以抒发内心的忧虑。开头用桃子象征美好与理想,然而心中的忧虑却无法抹去,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挣扎与无奈。诗中的“心之忧矣,谁知之?”反复出现,昭示了诗人对自我情感的孤独与无奈,似乎在呼喊着对理解的渴望。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诗人感受到外界对士人的误解,既有对自我理想的坚持,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在“聊以行国”的句子中,诗人虽然感到忧虑,却仍希望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园有桃,其实之肴:开篇描绘了美好的自然环境,桃子象征着丰盈的生活。
  2.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尽管生活美好,内心却充满忧虑,诗人以歌声来宣泄情感。
  3.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外界的误解与偏见,让诗人感到孤独。
  4.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引用孔子之言,反映出诗人对外界看法的思考。
  5. 园有棘,其实之食:荆棘虽然可以充饥,却并不理想,象征现实的艰难。
  6. 聊以行国:诗人尽管忧虑,仍希望为国家贡献力量。

修辞手法

  • 对比:桃与棘的对比,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 反复:反复出现的“心之忧矣”强调了诗人的内心纠结。
  • 引用:引用孔子之言,增添了深度和哲理。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探讨了内心的忧虑与社会的误解,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代表理想、希望与美好。
  • :象征现实的困难与挑战。
  • :象征生活的空间,既有美好也有荆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园有桃》中的“桃”象征什么?

    • A. 理想与美好
    • B. 现实的困扰
    • C. 社会的误解
      答案:A
  2. 诗中反复出现的“心之忧矣”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虑
    • C. 愤怒
      答案:B
  3. 诗人对外界的误解感到:

    • A. 满足
    • B. 孤独
    • C. 高兴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 《登高》杜甫: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忧虑。

诗词对比

  • 《园有桃》与《静夜思》都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但《园有桃》更侧重于社会责任感,而《静夜思》则更为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古诗十九首》
  • 《诗经》
  • 《先秦诗歌研究》

赏析

  这首诗语言极明白,表现的思想感情也很清楚,然而对诗人“忧”什么,时人为何不能理解他的“忧”,反认为他骄傲、反常,难以找到确切答案。同时他自称“士”,而“士”代表的身份实际并不确定,《诗经》中三十三篇有“士”字,共54个,仅毛传、郑笺就有多种解释,如:“士,事也”,指能治其事者;“士,卿士也”;“士者,男子成名之大号也”;“士者,男子之大号也”;“言士者,有德行之称”;“士,军士也”;“他士,犹他人也”等,所以这个自称“士”的诗人是何等角色,很难认定。与之相应,对此篇的主旨就有了多种臆测:《毛诗序》谓“刺时”,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作实为“晋人忧献公宠二骊姬之子,将黜太子申生”;丰坊《诗说》说是“忧国而叹之”;季本《诗说解颐》以为是“贤人怀才而不得用”;牟庭《诗切》以为是“刺没入人田宅也”。今人或说“伤家室之无乐”,或说“叹息知己的难得”,或说“没落贵族忧贫畏饥”,或说“自悼身世飘零”,或说“反映了爱国思想”,不一而足。《诗经选注》说:“我们从诗本身分析,只能知道这位作者属于士阶层,他对所在的魏国不满,是因为那个社会没有人了解他,而且还指责他高傲和反覆无常,因此他在忧愤无法排遣的时候,只得长歌当哭,自慰自解。最后在无可奈何中,他表示‘聊以行国’,置一切不顾了。因此,从诗的内容和情调判断,属于怀才不遇的可能性极大。”故指此为“士大夫忧时伤己的诗”。   此诗两章复沓,前半六句只有八个字不同;后半六句则完全重复。两章首二句以所见园中桃树、枣树起兴,诗人有感于它们所结的果实尚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饱腹,而自己却无所可用,不能把自己的“才”贡献出来,做一个有用之人。因而引起了诗人心中的郁愤不平,所以三、四句接着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他无法解脱心中忧闷,只得放声高歌,聊以自慰。《毛诗序》说:“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位正是因为歌之不足以泻忧,决定“聊以行国”,离开他生活的这个城市,到别处走一走,看一看。这只是为了排忧,还是想另谋出路,无法测知。但从诗的五六句看,他“行国”是要换一换这个不愉快的生活环境,则是可以肯定的。诗云:“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罔极)。”诗人的心态似乎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因为他的思想,他的忧虑,特别是他的行为,国人无法理解,因此不免误解,把他有时高歌,有时行游的放浪行动,视为“骄”,视为“罔极”,即反常。诗人感到非常委屈,他为无法表白自己的心迹而无可奈何,所以七、八两句问道:“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意思是:他们说得对吗?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这两句实际是自问自答,展现了他的内心无人理解的痛苦和矛盾。最后四句:“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诗人本以有识之士自居,自信所思虑与所作为是正确的,因而悲伤的只是世无知己而已,故一再申说“其谁知之”,表现了他深深的孤独感。他的期望值并不高,只是要求时人“理解”罢了,然而这一丁点的希望,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得以不去想来自慰自解。全诗给人以“欲说还休”的感觉,风格沉郁顿挫。   这首诗以四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和六言,句法参差。押韵位置两章诗相同,前半六句韵脚在一、二、四、六句末;后半六句换韵,韵脚在七、八、十、十一、十二句末,并且十、十一两句重复,哀思绵延,确有“长歌当哭”的味道。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铜鼓钗歌 春暮 【南吕】一枝花_平林暮霭收 太常引·西湖烟水茫茫 岁暮书怀 南歌子 其五 临江仙 其二 梦起步后园 山夕 初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路哭 纳履决踵 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塺埲 渴怀 管秃唇焦 廾字旁的字 宇达 氏字旁的字 包含观的词语有哪些 篁阵 包含故的成语 随文释义 爿字旁的字 飠字旁的字 考责 齒字旁的字 肩背难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