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园有桃

《园有桃》

时间: 2025-04-27 13:42:01

诗句

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42:01

原文展示

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白话文翻译

园中有桃子,可以做成美味的食物。
然而我内心忧虑,我不禁歌唱和吟诵。
那些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这个士人也太骄傲了。
那个人是谁呢?孔子说这话何其深刻!
我心中的忧虑,谁又能理解呢?
谁又能理解呢?不如不去思索!
园中又有荆棘,虽然可以充饥。
我内心忧虑,聊以治理国家。
那些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这个士人也太无极限了。
那个人是谁呢?孔子说这话何其深刻!
我心中的忧虑,谁又能理解呢?
谁又能理解呢?不如不去思索!

注释

  • 园有桃:指有桃树的园子,桃子象征着美好和富饶。
  • 其实之肴:指桃子是能做成美味的食物。
  • 心之忧矣:表达了内心的忧虑。
  • 我歌且谣:指虽有忧虑,仍然用歌声来抒发情感。
  • 不知我者:那些不了解我的人。
  • 士也骄:指人们认为士人骄傲。
  • 聊以行国:表示以此充饥来治理国家。
  • 罔极:指无极限,形容不知满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为佚名,属于先秦时期的作品。先秦的诗歌多以《诗经》为代表,表现出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古代社会动荡的时期,士人面对困境和压力,表露出内心的忧虑与无奈。诗中反映了士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园有桃》是一首充满感伤与哲思的古诗,诗人在园中观察桃树与荆棘,借以抒发内心的忧虑。开头用桃子象征美好与理想,然而心中的忧虑却无法抹去,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挣扎与无奈。诗中的“心之忧矣,谁知之?”反复出现,昭示了诗人对自我情感的孤独与无奈,似乎在呼喊着对理解的渴望。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诗人感受到外界对士人的误解,既有对自我理想的坚持,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在“聊以行国”的句子中,诗人虽然感到忧虑,却仍希望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园有桃,其实之肴:开篇描绘了美好的自然环境,桃子象征着丰盈的生活。
  2.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尽管生活美好,内心却充满忧虑,诗人以歌声来宣泄情感。
  3.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外界的误解与偏见,让诗人感到孤独。
  4.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引用孔子之言,反映出诗人对外界看法的思考。
  5. 园有棘,其实之食:荆棘虽然可以充饥,却并不理想,象征现实的艰难。
  6. 聊以行国:诗人尽管忧虑,仍希望为国家贡献力量。

修辞手法

  • 对比:桃与棘的对比,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 反复:反复出现的“心之忧矣”强调了诗人的内心纠结。
  • 引用:引用孔子之言,增添了深度和哲理。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探讨了内心的忧虑与社会的误解,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代表理想、希望与美好。
  • :象征现实的困难与挑战。
  • :象征生活的空间,既有美好也有荆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园有桃》中的“桃”象征什么?

    • A. 理想与美好
    • B. 现实的困扰
    • C. 社会的误解
      答案:A
  2. 诗中反复出现的“心之忧矣”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虑
    • C. 愤怒
      答案:B
  3. 诗人对外界的误解感到:

    • A. 满足
    • B. 孤独
    • C. 高兴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 《登高》杜甫: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忧虑。

诗词对比

  • 《园有桃》与《静夜思》都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但《园有桃》更侧重于社会责任感,而《静夜思》则更为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古诗十九首》
  • 《诗经》
  • 《先秦诗歌研究》

赏析

  这首诗语言极明白,表现的思想感情也很清楚,然而对诗人“忧”什么,时人为何不能理解他的“忧”,反认为他骄傲、反常,难以找到确切答案。同时他自称“士”,而“士”代表的身份实际并不确定,《诗经》中三十三篇有“士”字,共54个,仅毛传、郑笺就有多种解释,如:“士,事也”,指能治其事者;“士,卿士也”;“士者,男子成名之大号也”;“士者,男子之大号也”;“言士者,有德行之称”;“士,军士也”;“他士,犹他人也”等,所以这个自称“士”的诗人是何等角色,很难认定。与之相应,对此篇的主旨就有了多种臆测:《毛诗序》谓“刺时”,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作实为“晋人忧献公宠二骊姬之子,将黜太子申生”;丰坊《诗说》说是“忧国而叹之”;季本《诗说解颐》以为是“贤人怀才而不得用”;牟庭《诗切》以为是“刺没入人田宅也”。今人或说“伤家室之无乐”,或说“叹息知己的难得”,或说“没落贵族忧贫畏饥”,或说“自悼身世飘零”,或说“反映了爱国思想”,不一而足。《诗经选注》说:“我们从诗本身分析,只能知道这位作者属于士阶层,他对所在的魏国不满,是因为那个社会没有人了解他,而且还指责他高傲和反覆无常,因此他在忧愤无法排遣的时候,只得长歌当哭,自慰自解。最后在无可奈何中,他表示‘聊以行国’,置一切不顾了。因此,从诗的内容和情调判断,属于怀才不遇的可能性极大。”故指此为“士大夫忧时伤己的诗”。   此诗两章复沓,前半六句只有八个字不同;后半六句则完全重复。两章首二句以所见园中桃树、枣树起兴,诗人有感于它们所结的果实尚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饱腹,而自己却无所可用,不能把自己的“才”贡献出来,做一个有用之人。因而引起了诗人心中的郁愤不平,所以三、四句接着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他无法解脱心中忧闷,只得放声高歌,聊以自慰。《毛诗序》说:“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位正是因为歌之不足以泻忧,决定“聊以行国”,离开他生活的这个城市,到别处走一走,看一看。这只是为了排忧,还是想另谋出路,无法测知。但从诗的五六句看,他“行国”是要换一换这个不愉快的生活环境,则是可以肯定的。诗云:“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罔极)。”诗人的心态似乎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因为他的思想,他的忧虑,特别是他的行为,国人无法理解,因此不免误解,把他有时高歌,有时行游的放浪行动,视为“骄”,视为“罔极”,即反常。诗人感到非常委屈,他为无法表白自己的心迹而无可奈何,所以七、八两句问道:“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意思是:他们说得对吗?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这两句实际是自问自答,展现了他的内心无人理解的痛苦和矛盾。最后四句:“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诗人本以有识之士自居,自信所思虑与所作为是正确的,因而悲伤的只是世无知己而已,故一再申说“其谁知之”,表现了他深深的孤独感。他的期望值并不高,只是要求时人“理解”罢了,然而这一丁点的希望,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得以不去想来自慰自解。全诗给人以“欲说还休”的感觉,风格沉郁顿挫。   这首诗以四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和六言,句法参差。押韵位置两章诗相同,前半六句韵脚在一、二、四、六句末;后半六句换韵,韵脚在七、八、十、十一、十二句末,并且十、十一两句重复,哀思绵延,确有“长歌当哭”的味道。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武陵春(舟行三衢间,江干梅盛开,为风雨所妒,赋此以惜之) 武陵春(赓何显夫小舟有景) 武陵春 武陵春色 武陵春 武陵春·人道有情须有梦 风流子三首 其三 风流子 风流子 夏日,徐方虎邀同胡孟纶太史、冯阳长大令、舍弟子昭,黑窑厂登眺,即席漫赋 风流子 寄登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秋字开头的成语大全_秋字成语的用法与例句解析 查找 耳字旁的字 拼音kuan的汉字全收录_汉字kuan发音详解 去杀胜残 宁的繁体字怎么写?这份宁字繁体字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字学习 繁体福字的正确书写方法_汉字笔顺学习 儿字旁的字 而字旁的字 破敝 净手 听微决疑 穷猿投林 包含骚的成语 上厅行首 一波三折 糸字旁的字 頁字旁的字 带田的汉字有哪些?田字旁的汉字大全 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