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1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5:47
《谒张文献公祠》
作者: 王备 〔宋代〕
停舟曲江浒,吊古谒遗祠。
岩岩始兴公,遗泽芬在斯。
堂倾风雨萃,碑断苔藓滋。
芳春行旅,落日归文狸。
唐宫替无事,衡鉴方独持。
弼谐展嘉猷,谠论非。
雝雝朝阳凤,粲粲补衮丝。
侧闻卧病后,九戾烟尘。
渔阳突骑来,中华混群彝。
信哉砥柱力,用舍同安危。
昭陵铁马空,仟李祚九疑。
维余兰菊存,千秋恒若兹。
我来荐微诚,再拜当前墀。
顾瞻庙貌间,风度犹可希。
武溪何茫茫,笔峰亦巍巍。
只今相业隆,熟与前修期。
临风一长叹,山雨来霏霏。
我停船在曲江的岸边,缅怀古人前来拜谒遗留的祠堂。
始兴公的伟业巍然耸立,遗留下的芬芳气息仍在此地弥漫。
祠堂在风雨中倾斜,碑石上苔藓滋生得越发茂盛。
在这芳香的春天,我作为行旅者,落日时分赶回文人的栖息地。
唐代的宫阙已然无事可做,唯独衡鉴仍旧在手中把持。
辅佐王朝的智慧与谋略逐渐展现,正直的议论已不再被人所重视。
朝阳的凤凰在天空中欢鸣,辉煌的衣袍在阳光下闪耀。
听说他卧病在床后,重重的烟雾笼罩着世间。
渔阳的骑兵突然来到,中华大地上的秩序纷乱不堪。
信仰的力量如同砥柱般坚固,生死存亡无不与之相关。
昭陵的铁马已然空荡荡,千年的荣耀在九疑山中飘渺。
唯有兰花与菊花依然存活,千秋万代依旧保持着此时的景象。
我带着微薄的诚意前来祭拜,恭敬地在庙前跪拜两次。
回首凝望庙宇的样子,风范依然可望而不可及。
武溪的景色何其渺茫,笔峰也显得巍峨无比。
如今的事业兴旺发达,早已与先辈的期望相熟悉。
在风中我长叹一声,山雨渐渐洒落在大地上。
作者介绍:王备,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山水、游览和名人故迹,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备在游览张文献公祠时,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对当下社会的感慨。张文献公是因其德行而被后人铭记,诗中通过对祠堂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历史的敬意和对现实的思考。
《谒张文献公祠》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通过对张文献公祠的描绘,作者不仅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崇敬,还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的“停舟曲江浒,吊古谒遗祠”,表达了作者在游览中的沉思,设置了一个怀古的基调。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堂倾风雨萃,碑断苔藓滋”的意象,展现了时间对人事的侵蚀,颇有感伤之情。诗中对于春天的描写,“芳春行旅,落日归文狸”,既是对自然美景的享受,也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在此刻显露无遗。
在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唐宫替无事,衡鉴方独持”反映了对盛世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尤其是“信哉砥柱力,用舍同安危”一联,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信仰与对当下社会状况的忧虑。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张文献公祠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诗的主题,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丰富了诗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谒张文献公祠》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备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始兴公”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张文献公
B. 刘备
C. 诸葛亮
D. 王羲之
“芳春行旅”中的“芳春”指的是什么季节?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D. 冬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谒张文献公祠》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