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0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4:22
灵源不动,妙体何依。
历历孤明,是谁光彩。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
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
灵源保持不动,究竟妙体依靠什么呢?
清晰明亮的光芒,究竟是谁在散发?
如果说真如和实际相同,那就好比是剜肉伤疤。
再去揣摩祖师的意图,正是迷失了方向,误认了影像。
尼文照(生卒年不详),宋代僧人,擅长诗词与禅理,作品多以道理深邃、意境高远著称。他的诗词常常探讨佛理与人生哲学。
此诗创作于一个佛教盛行的时代,反映了作者对佛理的深刻理解与思考。诗中探讨了灵与肉、真与假、明与暗的哲学问题,表现了对人生真谛的迷惘和追求。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深奥的哲学问题,表达了对真理的追寻与对迷惑的反思。首联“灵源不动,妙体何依”通过对比探讨了灵性的根源与存在的依赖,暗示灵性是自足的,而非依赖于外物。接下来“历历孤明,是谁光彩”更是质疑光明的来源,表现出一种探求真相的渴望。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则是对表面现象的深刻批判,指出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真相,实际上会对内心造成伤害。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更引人深思。
最后两句“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教义的质疑与反思,揭示了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常常会迷失自我,误解了教义的真正内涵。
整首诗以哲学思辨为主线,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灵性和真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探讨了灵性与实际的关系,批判表面真理,反思对传统教义的理解,体现了对真理追寻的哲学思考。
选择题:诗中“灵源不动”的意思是?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若道真如实际,大似__剜疮”。
判断题:诗人认为追求表面真理是有益的。(对/错)
与同样探讨哲学思考的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进行对比,王维强调自然与心灵的统一,而尼文照则更注重内在的灵性与外在现实的关系。两者均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但出发点与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