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林下得月以木阴蔽遮为恨

《林下得月以木阴蔽遮为恨》

时间: 2025-07-29 08:24:32

诗句

夏日思栽千树林,月明恨不扫寒阴。

眼前物物皆如此,世事何能两遂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8:24:32

原文展示:

林下得月以木阴蔽遮为恨
夏日思栽千树林,月明恨不扫寒阴。
眼前物物皆如此,世事何能两遂心。

白话文翻译:

在林下得到月光,却因树阴遮蔽而感到遗憾。
夏天时我想要种上千树,明亮的月光让我怨恨那寒冷的阴影。
眼前的事物皆是如此,世间的事情又怎能两全其美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林下:树林之下,指树林中的环境。
  • 得月:得到月光,这里指月光洒落。
  • 木阴:树木的阴影。
  • 恨:遗憾、怨恨。
  • 寒阴:阴冷的影子。
  • 遂心:如愿、满足。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而是表达了个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景阳,号复古,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著称。他的诗作常常体现出对生命的思考与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夏日,诗人面对繁茂的林木,感受到月光的美丽,却又因树影的遮蔽而有所失落,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林下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开头提到“夏日思栽千树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似乎想要在夏日中亲近自然,寻求一种宁静的生活。然而,随之而来的“月明恨不扫寒阴”,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月光的明亮与树荫的阴冷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法实现的失落感。

“眼前物物皆如此”,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周围一切事物的观察与思索,似乎在借助自然来反思人生的无常与困扰。最后一句“世事何能两遂心”,更是直指人生的矛盾与痛苦,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令人感到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似乎在暗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惑时,必须学会接受现实的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林下得月以木阴蔽遮为恨:在树木的阴影下,得到的月光却因为树阴的遮蔽而感到遗憾。
  2. 夏日思栽千树林:在夏天,我想要栽种成千上万的树木。
  3. 月明恨不扫寒阴:明亮的月光让我怨恨那寒冷的树阴。
  4. 眼前物物皆如此: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
  5. 世事何能两遂心:世间的事情怎能让人两全其美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阴比作一种阻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法实现的失落。
  • 对仗:诗中各句之间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时常常面临的无奈与遗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美好、高洁的理想。
  • 树阴:象征现实中的障碍和困扰。
  • 夏日:象征生命的旺盛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木阴”指的是什么?
    A. 阳光
    B. 树木的阴影
    C. 月光

  2. 诗中提到“世事何能两遂心”,意指什么?
    A. 生活很美好
    B. 理想与现实常常不能兼顾
    C. 人生没有烦恼

  3. 诗人对月光的态度是?
    A. 喜欢
    B. 失望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月光的思考,但其情感更偏向于思乡,而戴复古的诗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两者都运用了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感受,但主题和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知县次韵来复寄二首 谭仁季以二诗见贻走笔次韵 盘谷胡季随挽章二首 韩耕道交八绝句韵见寄因和答之 故邕管安抚李思永挽章三首 戏集少陵句 偶成 郭承禧同年解倅印趋朝 其二 彭师泰挽章 故殿撰修史李舍人挽章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酉字旁的字 吾道将东 尽日穷夜 园田 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入字旁的字 里外 曹白鱼 渝言 血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越瘦吴肥 无拘无碍 恰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灰心槁形 四字头的字 椶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