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2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28:42
临江仙·曾向泗滨浮玉质
作者: 史浩 〔宋代〕
曾向泗滨浮玉质,也居十二峰前。
飞来藓发尚如拳,郁纷因出岫,巧镂是谁镌。
挈榼凭栏成胜赏,老夫亦自颓然。
坐疑霭霭上瑶天。
已为苏旱雨,却放老龙眠。
我曾在泗滨的水面上漂浮那玉般的质感,也曾身处于十二峰之前。
飞来的苔藓发芽的样子还如同拳头,郁郁葱葱是因为从山岫中涌出,巧妙的雕刻又是谁的手艺呢?
我把酒壶提在栏杆旁,欣赏这美好的景色,老夫我也不禁感到些许颓然。
坐在这里,疑似看到了云雾缭绕的瑶天。
已经为干旱的苏州带来了雨水,却又任凭老龙在梦中安眠。
作者介绍:史浩,字子京,号少山,南宋诗人,擅长写诗和词,作品多描绘山水和抒发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游历时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临江仙·曾向泗滨浮玉质》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开头的“曾向泗滨浮玉质”一句,勾勒出一幅水面如玉的美丽画面,展现了宁静与和谐。随着词句的展开,诗人用飞来的苔藓和巧妙的雕刻来暗示自然的神奇与造化的巧妙,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
“挈榼凭栏成胜赏,老夫亦自颓然”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复杂心情,虽有美景在前,内心却感到一丝颓废,这种感受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最后两句“已为苏旱雨,却放老龙眠”则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对美好与颓废的交织,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泗滨”是指哪个地方?
诗人对自然的感受是:
“挈榼凭栏”中的“榼”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