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0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01:52
游碧照庵 其二
作者: 陆长倩 〔宋代〕
平旦前驺出郡闉,
松堤石磴自无尘。
寒云明灭天开幕,
霜草青红地展茵。
灵刹迥非劳世境,
净庵常属悟空人。
更怜万竹千杉色,
不问严冬与早春。
清晨,驴子在城门前走出,
松树和石阶上清静无尘。
寒冷的云彩时隐时现,
霜冻的草地上青红交错,铺上了地毯。
灵隐的寺庙与世俗毫不相干,
净化的庵堂常归于空灵之人。
更令人怜爱的是那万竹千杉的色彩,
它们不在乎严冬还是早春的到来。
陆长倩,宋代诗人,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常与佛教思想相结合。
《游碧照庵》是陆长倩在游览碧照庵时写的,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超然境界的追求。此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宁静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平旦前驺出郡闉”,给人一种清新的早晨印象,驴子作为交通工具,象征着诗人的出行与探索。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松堤石磴自无尘”刻画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环境,暗示自然的纯洁与安宁。
随着诗句的发展,“寒云明灭天开幕”展示了天幕变幻的景象,寒冷的云彩与温暖的阳光交替,渲染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这里的“霜草青红地展茵”不仅描绘了霜冻的草地,还通过青红的对比,表现出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丽。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强调灵隐的庙宇与世俗的隔绝,表明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句子“净庵常属悟空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暗示了诗人与世俗的距离。
最后两句“更怜万竹千杉色,不问严冬与早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与包容态度,强调了自然的恒久与不变,展现了诗人心灵的宽广和对生命的理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传达了宁静和超然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以及对超然生活的向往。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驺”指什么?
A. 马
B. 驴
C. 牛
D. 猪
填空题:诗中“寒云明灭天开幕”中的“明灭”指的是__。
判断题:诗人认为灵刹与世俗无关。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