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江月二首

《江月二首》

时间: 2025-05-05 09:49:04

诗句

秋江与秋月,谁遣恰相和。

借我蓑衣着,三人亦未多。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49:04

江月二首

作者: 李流谦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秋江与秋月,谁遣恰相和。
借我蓑衣着,三人亦未多。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江水和秋天的月亮,谁让它们恰好相互映衬?
请借我一件蓑衣,三个人在这里也算不算多。

注释:

  • 秋江:秋天的江水,指的是秋季的江河,象征着萧瑟的景象。
  • 秋月:秋天的月亮,通常代表着清冷、孤寂的意象。
  • :使、让。
  • 恰相和:恰好相互映衬、相和谐。
  • 蓑衣:用草或麻制成的衣服,通常在雨天或潮湿天气中穿着,象征着隐逸和闲适。
  • 三人:指的是诗人及其友人,强调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人数不多,显得亲密。

典故解析:

李流谦的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其意象中的“江月”与李白的诗作中常常出现的意象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友人相聚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约1078-1134),南宋诗人,字仲甫,号阮亭,擅长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流谦的隐居生活中,反映了他在江边月下的宁静心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用“秋江与秋月”描绘出了一幅秋天的画面,江水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澈,月亮的光辉洒在江面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意境。诗人以“谁遣恰相和”发出感叹,似乎在问,这种美妙的景象究竟是谁造成的,透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接着,诗人希望借一件蓑衣,以便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与友人同享这份美好。这里的“借我蓑衣着”不仅是字面意思,也隐喻着诗人渴望与友人共享自然之美的情感。最后一句提到“三人亦未多”,传达出一种轻松与自在的氛围,强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友谊显得更加珍贵。

整首诗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李流谦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谊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江与秋月:描绘秋天的江水和月亮,营造出淡淡的愁绪。
  • 谁遣恰相和:诗人感叹这种和谐的景象是多么难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
  • 借我蓑衣着:希望能够借用一件蓑衣,以便更好地融入这样的环境。
  • 三人亦未多:在这样的宁静中,朋友间的陪伴显得尤为珍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秋江”与“秋月”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情相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在宁静的秋夜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江:象征着宁静与清凉。
  • 秋月:象征着孤独与思考。
  • 蓑衣:象征着隐逸生活和与自然的亲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秋江”与“秋月”象征着什么? A. 热闹的生活
    B. 宁静的自然
    C. 繁华的城市

  2. “借我蓑衣着”中,蓑衣象征着什么? A. 富贵
    B. 友情
    C. 隐逸与闲适

  3. 诗人希望人数是多少? A. 两人
    B. 三人
    C. 四人

答案: 1-B;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月下的孤独与思考。
  • 杜甫的《春夜喜雨》: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流谦的《江月二首》都涉及月亮的意象,但李白更强调个人情感的孤独,而李流谦则注重自然的和谐与友谊的珍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李流谦的《江月二首》,希望能够引发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探索。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江城子 江城子(池阳泛舟作) 江城子(再游武夷,至晞真馆,与道士泛月而归) 丑奴儿 丑奴儿(木犀)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荔枝二首) 江城子(瀑布) 望江南 望江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和事老 喷雨嘘云 趾踵相接 兀字旁的字 干霄蔽日 慑怯 曰字旁的字 秃宝盖的字 言必信,行必果 马茹子 頁字旁的字 不咸 气字旁的字 日中则昃 慌不择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