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偈一百二十首 其七十二

《偈一百二十首 其七十二》

时间: 2025-07-29 17:36:05

诗句

拍手相逢笑不休,本来无證亦无修。

人人尽是阿罗汉,何必天台雁荡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7:36:05

原文展示:

拍手相逢笑不休,本来无證亦无修。人人尽是阿罗汉,何必天台雁荡求。

白话文翻译:

两人相遇,拍手欢笑,乐此不疲。其实本来没有任何证据和修行的必要。每个人都是阿罗汉,何必去天台和雁荡山去追求呢?

注释:

  • 拍手:表示欢喜、庆祝的动作。
  • 相逢:相遇,重聚。
  • 笑不休:笑声不断,形容快乐的情景。
  • 本来无证:原本没有什么实证的意思。
  • 亦无修:也没有什么必要的修行。
  • 阿罗汉:佛教用语,指已经解脱的人,达到高深的境界。
  • 天台、雁荡:天台山和雁荡山,皆为名山,因佛教文化而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怀深,宋代高僧,精通佛教教义,尤其擅长用诗词表达禅理。他的诗作常常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生活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佛教盛行的宋代,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世俗追求的反思和对内心觉悟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轻松幽默的语调,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中通过“拍手相逢”的意象,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的相遇与欢笑,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逐渐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的哲学问题:修行和证悟的真正意义。

“本来无证亦无修”一句,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佛教思想——真理并不需要外在的证明和繁复的修行。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为阿罗汉,无需在外寻求。诗的最后一句“何必天台雁荡求”,则进一步点明了这一观点,强调了内心的觉悟比外在的追求更为重要。

整首诗华丽而不繁复,简洁而意蕴深远,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拍手相逢笑不休:形象描绘了朋友重逢时的喜悦与欢笑,表现出人际关系的和谐。
  2. 本来无证亦无修:强调追求真理不在于形式上的证据和修行,反而是一种内心的觉悟。
  3. 人人尽是阿罗汉:每个人都具备成就的潜质,暗示人们应当自信自省。
  4. 何必天台雁荡求:质疑外在的探求是否必要,提倡内心的平和与自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拍手相逢”的欢乐与“天台雁荡”的追求形成对比,突显内心觉悟的重要性。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的方式,增强了诗的哲理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类内心觉悟的强调,倡导人们在追求真理时,不必过于依赖外在的形式,而应注重自身的内心修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拍手:象征着快乐和友谊。
  • 阿罗汉:象征着智慧与解脱。
  • 天台、雁荡:象征着佛教的圣地,代表追求真理的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阿罗汉”指的是: A. 一种修行方式
    B. 达到解脱的人
    C. 仅仅是一个名词

  2. 诗中强调的追求真理的方式是: A. 外在的证据与修行
    B. 内心的觉悟
    C. 依赖他人的指导

  3. “何必天台雁荡求”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必须去天台和雁荡
    B. 外在的追求并不重要
    C. 朋友之间的相遇是必然的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思考,但着重于思乡之情。
  • 《登高》: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反映出作者的孤独与高远的追求,虽不同于本诗的佛教思想,但同样对内心的感悟有深刻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
  • 《释怀深诗文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哲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理与内心的和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一丛花 闰三月三日竹逸斋头看紫牡丹记前月修禊虞山故前半阕及之 一丛花 杨梅 一丛花 咏白丁香同远公天石和原白韵 一丛花 为尤悔庵悼亡 一丛花 一丛花 暮春感事 一丛花 以莹园藤花制饼,分馈詷白,有词见谢,因填此解和之 一丛花 寄怀琼芝表姊 一丛花 十三夜 一丛花 用张子野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拘忌 单耳刀的字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古经 搭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边尘不惊 齲字旁的字 津脉 黹字旁的字 寒山片石 风尘之惊 鼎字旁的字 达开头的成语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单人旁的字 撒痴撒娇 撺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