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秋野

《秋野》

时间: 2025-05-06 18:47:04

诗句

地阔清霜满,林寒赤叶稀。

野云秋澹澹,山日晚辉辉。

杀气三河动,边声一骑飞。

中原多猛士,谁解晋阳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47:04

诗词名称: 秋野

作者: 谢榛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地阔清霜满,林寒赤叶稀。
野云秋澹澹,山日晚辉辉。
杀气三河动,边声一骑飞。
中原多猛士,谁解晋阳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广袤与清冷,霜满大地,寒林中红叶稀少。野外的云彩显得悠远而淡薄,山上的夕阳辉煌而灿烂。战斗的气息在三河流域弥漫,边关传来骑兵的声响。中原地区有许多勇猛的士人,然而又有谁能解开晋阳的围困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广阔,宽广。
  • 霜满:指霜降满地,秋天气候寒冷。
  • 赤叶:指枫树等秋天红色的树叶。
  • 澹澹:形容轻淡、稀薄的样子。
  • 辉辉:光辉灿烂的样子。
  • 杀气:指战争气息,带有血腥味的气氛。
  • :骑马的士兵。
  • :围困,包围。

典故解析: “晋阳围”指的是历史上晋阳城的围困,暗示了战乱与英雄豪杰的背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明代诗人,少有所成,擅长诗词,尤其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而著称。他的作品常融合了个人经历与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的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以及对英雄豪杰的期待。诗中的战斗气息与英雄情怀交织,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心与对士人的赞美。

诗歌鉴赏:

《秋野》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象的诗作,诗中展现了辽阔的自然景观与战乱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开头两句“地阔清霜满,林寒赤叶稀”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秋日氛围,霜满大地,红叶点缀,给人以清冷而宁静的感受。接着“野云秋澹澹,山日晚辉辉”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空旷与宁静,山上的夕阳辉煌,增添了一丝温暖与希望。

然而,后面的“杀气三河动,边声一骑飞”迅速转向,描绘出了战争的紧迫感与阴影,三河流域的动荡与边疆骑兵的飞驰,仿佛在提醒人们秋天的宁静掩盖着潜在的纷争。最后两句“中原多猛士,谁解晋阳围”则是对英雄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士人的希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秋日的自然美,更透过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地阔清霜满:描绘秋天大地的宽广,霜降满地,象征着严寒的来临。
  2. 林寒赤叶稀:寒冷的森林中,红叶稀少,暗示秋天的凋零。
  3. 野云秋澹澹:秋天的云彩显得轻薄而悠远,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4. 山日晚辉辉:夕阳的光辉洒落在山上,形成了美丽的景象。
  5. 杀气三河动:三河流域的战争气息弥漫,暗示了动荡不安的局势。
  6. 边声一骑飞:边境传来骑兵的声音,显示出战斗的紧迫感。
  7. 中原多猛士:中原地区有很多勇猛的士人,表现了对英雄的赞美。
  8. 谁解晋阳围:对国家困境的思考,质问谁能解救晋阳被围的困境。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三句与四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杀气”比喻战争的残酷,生动形象。
  • 意象:秋霜、红叶、夕阳等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背景,既有自然之美,也有历史的沉重。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战争的紧迫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抒发了对英雄的期待与对历史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严寒与凋零。
  • 赤叶: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短暂。
  • 野云:象征着空灵与宁静。
  • 晚辉: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杀气: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不安。
  • 猛士:象征着勇气与豪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地阔清霜满”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谁解晋阳围”中的“解”指的是什么?
    A. 解决
    B. 解开
    C. 解除
    D. 以上皆是

  3. 诗中提到的“三河”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一条河流
    B. 三条河流
    C. 一个地区
    D. 一座城市

答案:

  1. C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秋野》: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思乡之情,而《秋野》则侧重于国家命运的忧虑。
  • 《春望》与《秋野》:杜甫在《春望》中描绘春天的希望与国家的忧虑,谢榛则在《秋野》中通过秋天的景象反映战乱的悲凉,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关切。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瑞鹤仙(寿上饶倅洪莘之,时摄郡事,且将赴漕事)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读圆觉经 水调歌头(赋传岩叟悠然阁) 南乡子 其四 一落索(信守王道夫席上和赵达夫赋金林檎韵) 酒泉子·无题 玉楼春(再和) 满江红·笳鼓归来 好事近(元夕立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邀同 积以为常 食玉炊桂 怜哀 耳字旁的字 情深义厚 包含泷的词语有哪些 分结尾的成语 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页字旁的字 是耶非耶 飠字旁的字 闭门投辖 经帮纬国 几字旁的字 对比 麦字旁的字 塘上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