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投知己

《投知己》

时间: 2025-05-03 17:11:51

诗句

炉中九转鍊虽成,教主看时亦自惊。

群岳并天先减翠,大江临海恐无声。

赋归已罢吴门钓,身老仍抛楚岸耕。

唯有太平方寸血,今朝尽向隗台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11:51

原文展示:

投知己 秦韬玉 〔唐代〕 炉中九转鍊虽成,教主看时亦自惊。 群岳并天先减翠,大江临海恐无声。 赋归已罢吴门钓,身老仍抛楚岸耕。 唯有太平方寸血,今朝尽向隗台倾。

白话文翻译:

在炉中经过九次炼制的丹药虽然已经完成,但当教主看到时也感到惊讶。 群山与天空相连,首先失去了翠绿的颜色,大江流入海中恐怕会变得无声无息。 我已经放弃了在吴门钓鱼的生活,身体衰老了,仍然抛开在楚岸耕作的生活。 只有那太平时期的一腔热血,今天全部倾注在隗台上。

注释:

  • 炉中九转鍊虽成:指炼丹的过程,九转代表多次炼制。
  • 教主看时亦自惊:教主看到炼成的丹药也感到惊讶。
  • 群岳并天先减翠:群山与天空相连,首先失去了翠绿的颜色。
  • 大江临海恐无声:大江流入海中恐怕会变得无声无息。
  • 赋归已罢吴门钓:放弃了在吴门钓鱼的生活。
  • 身老仍抛楚岸耕:身体衰老了,仍然抛开在楚岸耕作的生活。
  • 唯有太平方寸血:只有那太平时期的一腔热血。
  • 今朝尽向隗台倾:今天全部倾注在隗台上。

诗词背景:

秦韬玉是唐代诗人,其生平资料较少,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对太平时期的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炼丹、群山、大江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炉中九转鍊虽成”一句,既展示了炼丹的艰辛,也隐喻了人生的磨难。而“群岳并天先减翠,大江临海恐无声”则进一步以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象征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最后两句“唯有太平方寸血,今朝尽向隗台倾”则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太平时期的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倾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是一首典型的唐代抒怀诗。

诗词解析:

  • 炉中九转鍊虽成:这句诗通过炼丹的意象,隐喻了人生的艰辛和磨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成功的渴望。
  • 教主看时亦自惊:这句诗通过教主的惊讶,强调了炼丹成果的非凡,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成就的自豪。
  • 群岳并天先减翠:这句诗以群山的翠绿变化,象征了时代的变迁和自然界的无常。
  • 大江临海恐无声:这句诗通过大江流入海中的无声,暗示了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时代的沉寂。
  • 赋归已罢吴门钓: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了更为艰辛的道路。
  • 身老仍抛楚岸耕:这句诗通过耕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坚持和不懈努力。
  • 唯有太平方寸血,今朝尽向隗台倾:这句诗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太平时期的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倾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炉中九转鍊虽成”中的炼丹比喻人生的磨难。
  • 拟人:如“群岳并天先减翠”中的群山拟人化,表达了自然界的无常。
  • 对仗:如“赋归已罢吴门钓,身老仍抛楚岸耕”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太平时期的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倾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通过炼丹、群山、大江等意象,诗人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对太平时期的向往和对个人责任的承担。

意象分析:

  • 炉中九转鍊:炼丹的意象,隐喻人生的磨难和成功的渴望。
  • 群岳并天:群山的意象,象征时代的变迁和自然界的无常。
  • 大江临海:大江的意象,暗示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时代的沉寂。
  • 太平方寸血:太平时期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太平时期的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倾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炉中九转鍊虽成”中的“九转”指的是什么? A. 九次炼制 B. 九种材料 C. 九个步骤 D. 九种方法

  2. 诗中“群岳并天先减翠”中的“减翠”指的是什么? A. 减少绿色 B. 减少高度 C. 减少数量 D. 减少光彩

  3. 诗中“唯有太平方寸血”中的“太平方寸血”指的是什么? A. 太平时期的热血 B. 太平时期的土地 C. 太平时期的人民 D. 太平时期的政策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太平时期的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意象,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秦韬玉的《投知己》:两者都表达了对太平时期的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秦韬玉的《投知己》:两者都通过登高望远的意象,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但王之涣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秦韬玉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助于理解秦韬玉的诗歌背景和风格特征。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书绅诗 数名诗 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 送韦十二丈赴襄城令三韵(柳字) 奉和太府韦卿阁老左藏库中假山之作 刘绍相访夜话,因书即事 春游茅山酬杜评事见寄 送从弟谒员外叔父回归义兴 斗子滩 送上虞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耳字旁的字 酸辣辣 户旁的字有哪些?带户的汉字大全 菲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邀迓 见原 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缭转 衣字旁的字 各尽其责 强作解人 八字旁的字 弘奖风流 包含荫的词语有哪些 不可胜记 局天促地 廴旁的字有哪些?带廴的汉字大全 绊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玄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