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乐天赠云寂僧

《和乐天赠云寂僧》

时间: 2025-05-10 10:28:36

诗句

欲离烦恼三千界,不在禅门八万条。

心火自生还自灭,云师无路与君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28:36

原文展示

欲离烦恼三千界,不在禅门八万条。
心火自生还自灭,云师无路与君销。

白话文翻译

想要离开三千烦恼的世界,就不应该停留在禅宗的八万条教义中。
内心的烦恼自生自灭,云师(指和尚)也无路可走来帮助你消除这些烦恼。

注释

  • 三千界:佛教中指的是众生的烦恼和痛苦,包含了无数的境界和境遇。
  • 八万条:佛教经典中提到的教义,多指修行和解脱的路径。
  • 心火:指内心的烦恼和欲望,自然而然会消亡。
  • 云师:指僧人,通常是指修行者或教导者。

典故解析

  • 三千世界:源自佛教对世间万象的划分,强调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种种烦恼。
  • 禅门:指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法则,强调内心的自省与觉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梦得,唐代诗人,因与白居易关系密切而被称为"元白"。他以现实主义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作品内容涉及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稹与云寂僧相交之时,表达了对禅修的反思,意在指出单靠宗教教义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烦恼,强调需要个人的内心觉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烦恼与解脱之间的关系。诗中开头“欲离烦恼三千界”,直接指向人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烦恼,暗示这些烦恼是无处不在的。接下来的“不在禅门八万条”,则表现出诗人对传统宗教教义的质疑,认为单靠修行和教义并不能真正解决心中的烦恼。

诗的后半部分“心火自生还自灭”,传达出一种内心的矛盾感,说明内心的烦恼既是自我产生的,也能够自我消亡。而“云师无路与君销”则强调了外部的宗教引导在某种程度上的无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内心修行才能真正达到解脱。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意象丰富,展现了元稹对禅宗哲学的独特理解,体现了他对内心解脱的追求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离烦恼三千界:想要摆脱生活中的种种烦恼。
  2. 不在禅门八万条:不能仅仅依靠禅宗的教义和规则。
  3. 心火自生还自灭:内心的烦恼是自我产生的,也能自我消亡。
  4. 云师无路与君销:即使有僧人(老师)也无能为力来帮助你解除烦恼。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句对比了外部教义与内心修行的不同,强调内心的重要性。
  • 隐喻:将烦恼比作“心火”,有生有灭,体现了内心状态的变化。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觉悟与自我修行的重要性,指出外在的宗教教义并不能替代内心的真实体验。

意象分析

  • 烦恼: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的痛苦与困扰。
  • 禅门:代表着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教义。
  • 心火:象征内心的欲望与烦恼,既是困扰也是能自我解决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千界”指的是什么?

    • A. 生活的烦恼
    • B. 世界的美好
    • C. 大自然的法则
  2. “心火”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烈焰
    • B. 内心的烦恼与欲望
    • C. 和平的象征
  3. 诗中“云师”指的是谁?

    • A. 神仙
    • B. 僧人
    • C. 诗人自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元稹《和乐天赠云寂僧》白居易《琵琶行》
    • 二者都探讨了人内心的情感与烦恼,但元稹更侧重于内心的自省,而白居易则通过外部的音乐表达情感。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元稹全集》
  3. 《唐诗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従之公择有诗戏用其 归去来集字十首 无题?此为白居易诗? 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残句槐花黄 乔将行,烹鹅鹿出刀剑以饮客,以诗戏之 王子直去岁送子由北归往反百舍今又相逢赣上 初别子由至奉新作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锻炼之吏 分斤掰两 愁雾 方外之士 鼓字旁的字 分浅缘薄 旡字旁的字 冬令 齐字旁的字 帖括 不期修古 呈请 先字旁的字 包含祁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流伤 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