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宴桃源/如梦令

《宴桃源/如梦令》

时间: 2025-05-03 19:56:21

诗句

落日霞消一缕。

素月棱棱微吐。

何处夜归人,呕嗄几声柔橹。

归去。

归去。

家在烟波深处。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56:21

原文展示:

落日霞消一缕。素月棱棱微吐。何处夜归人,呕嗄几声柔橹。归去。归去。家在烟波深处。

白话文翻译:

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明亮的月光微微吐出光芒。夜归的人在哪里?只听到几声轻柔的橹声。我该回去了,回去了。我的家在烟波浩渺的深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霞消:霞光消散,指落日的余晖。
  • 素月:明亮的月亮,通常指清白、明亮的意象。
  • 棱棱:形容月光清冷而明亮的样子。
  • 呕嗄:轻声的划船声。
  • 柔橹:轻柔的船桨声音。
  • 烟波:指雾气笼罩的水面,形容景色朦胧。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确引用历史典故,但“烟波”意象常用于描绘水乡的迷离宁静,传达一种悠远的乡愁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如梦令》是宋代流行的词体,作者不详,可能是当时某位文人或士人的作品。宋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高峰期,词风新颖,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归乡或思乡的情境中,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与夜晚归途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宴桃源/如梦令》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伤的夜晚场景。诗的开头“落日霞消一缕”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象,霞光的消散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接着“素月棱棱微吐”,月亮的清冷光辉与晚霞的温暖形成了对比,突显出夜晚的寂静与孤独。

“何处夜归人,呕嗄几声柔橹”则将读者的视线带入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情境:夜归的人在水面上轻轻划动船桨,声音轻柔。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宿感的渴望。

最后“归去。归去。家在烟波深处。”一语道尽了诗中人的思乡之情。重复的“归去”表达了强烈的归家心切,而“烟波深处”的意象则将家的位置隐喻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境地,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日霞消一缕:描绘夕阳西沉,余晖渐逝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2. 素月棱棱微吐:描绘明亮的月亮微微吐出光辉,暗示夜晚的来临。
  3. 何处夜归人:引发对归人的思考,增添了孤独的情感。
  4. 呕嗄几声柔橹:细腻地描绘出夜归者的划船声,既有动感又增添了诗的层次。
  5. 归去。归去。:强调归家的愿望,表现出一种渴望与迫切。
  6. 家在烟波深处:将家的意象置于遥远的水域,体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清冷的光辉,增强了其意象的美感。
  • 拟人:将月亮和夜归的人赋予了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归去。归去。”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归家的渴望与思乡之情,展现了人在夜晚归途中的孤独与对家的依恋,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素月:象征宁静、清冷的情感。
  • 烟波:象征模糊而遥远的理想生活或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落日霞消一缕”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忧愁 C) 恐惧
    答案: B) 忧愁

  2. “归去。归去。”中“归去”重复几次?
    A) 一次 B) 两次 C) 三次
    答案: B) 两次

  3. 诗中提到的“家”在哪里?
    A) 山顶 B) 烟波深处 C) 城市中
    答案: B) 烟波深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作品同为“如梦令”体裁,但情感上有着不同的侧重。李清照的词多以怅惘、离愁为主,表达了女性内心的细腻情感,而《宴桃源》则更侧重于归家的渴望与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

以上为《宴桃源/如梦令》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对你理解诗词有所帮助!

相关查询

和鲍县尉 壕上 过弋阳 贵溪夜泊寄赵昌甫 龟峰寺 官田之集翁聘君失期陈伯寿赋诗率尔次韵 官舍初成 孤山寒食 姑苏台作 葛翁小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蠲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自字旁的字 龙字旁的字 麥字旁的字 一熏一莸 女字旁的字 刻鹄 受赇枉法 就棍打腿 目字旁的字 谋诈 包含贸的词语有哪些 焚符破玺 询根问底 祸生不测 无怀葛天 劣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