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倒用前韵

《倒用前韵》

时间: 2025-05-07 17:59:01

诗句

我有一张琴,穷高更极深。

瓠巴那解鼓,师旷杳难寻。

寂寂三冬夜,悠悠万古心。

衣冠遍天宇,谁为作知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59:01

原文展示:

我有一张琴,穷高更极深。
瓠巴那解鼓,师旷杳难寻。
寂寂三冬夜,悠悠万古心。
衣冠遍天宇,谁为作知音。

白话文翻译:

我有一张琴,琴声飘渺,既高亢又深邃。
可是像瓠巴那样的乐器,谁能来演奏?师旷那样的音乐家早已难以寻觅。
在寂静的三冬之夜,我的心灵悠远,仿佛穿越了万古。
衣冠盛装的人遍布天际,然而谁能理解我的心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穷高更极深:形容琴声的高亢与深沉。
  • 瓠巴:古代一种乐器,表示对音乐的追求。
  • 师旷:古代著名音乐家,以高超的音乐才能著称。
  • 寂寂:形容非常安静的状态。
  • 悠悠:形容绵长、悠远的感觉。
  •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通常指音乐上的知己。

典故解析:

  • 师旷:战国时期的音乐家,以善于演奏和理解音乐而闻名。他的出现象征着才华与理解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邹浩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他擅长描写音乐和自然,作品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对音乐的渴求与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琴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知音的渴望。开篇即以“我有一张琴”引出,琴声的高亢与深邃象征着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然而,随即提到“瓠巴那解鼓”,引发对音乐的无奈与思考,似乎在暗示即使有乐器,也难以找到演奏它的人,这种矛盾的情感折射出诗人的孤独感。

接着,诗人描绘了寂静的冬夜,心灵的悠远,反映出一种超脱与沉静的状态,似乎在对抗外界的喧嚣。而最后一句“衣冠遍天宇,谁为作知音”,则是对人际关系的思索,尽管周围人群熙熙攘攘,却无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内心的音乐。这种对知音的渴望与对孤独的感叹,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精神共鸣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有一张琴:自述持有一件乐器,暗示音乐的存在。
  • 穷高更极深:强调琴声的丰富层次,象征情感的复杂。
  • 瓠巴那解鼓:对音乐演奏者的期待,表明对音乐表达的渴望。
  • 师旷杳难寻:感慨人才的稀缺,表达对理想音乐伙伴的失落感。
  • 寂寂三冬夜:描绘孤独的环境,暗示内心的寂静。
  • 悠悠万古心:心灵的悠远,表明对时间与存在的思考。
  • 衣冠遍天宇:描绘社会的繁华,却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谁为作知音:发出疑问,强调对理解者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琴”比喻内心情感的表达。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琴声以情感,使其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音乐的热爱与对知音的渴望展开,表现了诗人在复杂社会中内心的孤独与对共鸣的追求,充满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艺术与情感的表达。
  • 冬夜:代表孤独与沉静的氛围。
  • 知音:象征理解与共鸣的朋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邹浩
    C. 杜甫
    答案: B

  2. “师旷”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音乐才能的稀缺
    C. 社会地位
    答案: B

  3. “谁为作知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满足
    B. 孤独与渴望
    C. 忧愁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邹浩的《倒用前韵》与李白的《月夜忆舍弟》均表现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但邹浩侧重于音乐的内心感受,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家庭情感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古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钓竿行 秋胡行 善哉行 黎阳作诗 黎阳作诗 于玄武陂作诗 艳歌何尝行 陌上桑 秋胡行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提土旁的字 小字头的字 鹵字旁的字 瑕不掩瑜 腾空而起 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题句 燕雀之居 水字旁的字 見字旁的字 阿匼取容 硅钢 无关重轻 饮禊 层见错出 波开头的成语 醉美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