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7:5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59:01
我有一张琴,穷高更极深。
瓠巴那解鼓,师旷杳难寻。
寂寂三冬夜,悠悠万古心。
衣冠遍天宇,谁为作知音。
我有一张琴,琴声飘渺,既高亢又深邃。
可是像瓠巴那样的乐器,谁能来演奏?师旷那样的音乐家早已难以寻觅。
在寂静的三冬之夜,我的心灵悠远,仿佛穿越了万古。
衣冠盛装的人遍布天际,然而谁能理解我的心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邹浩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他擅长描写音乐和自然,作品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对音乐的渴求与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这首诗以琴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知音的渴望。开篇即以“我有一张琴”引出,琴声的高亢与深邃象征着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然而,随即提到“瓠巴那解鼓”,引发对音乐的无奈与思考,似乎在暗示即使有乐器,也难以找到演奏它的人,这种矛盾的情感折射出诗人的孤独感。
接着,诗人描绘了寂静的冬夜,心灵的悠远,反映出一种超脱与沉静的状态,似乎在对抗外界的喧嚣。而最后一句“衣冠遍天宇,谁为作知音”,则是对人际关系的思索,尽管周围人群熙熙攘攘,却无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内心的音乐。这种对知音的渴望与对孤独的感叹,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精神共鸣的追求,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音乐的热爱与对知音的渴望展开,表现了诗人在复杂社会中内心的孤独与对共鸣的追求,充满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邹浩
C. 杜甫
答案: B
“师旷”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音乐才能的稀缺
C. 社会地位
答案: B
“谁为作知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满足
B. 孤独与渴望
C. 忧愁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邹浩的《倒用前韵》与李白的《月夜忆舍弟》均表现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但邹浩侧重于音乐的内心感受,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家庭情感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