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2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21:18
新晴月正明,频听夜乌惊。
未向高枝稳,时为绕树声。
群飞自纷泊,众鸟不屏营。
躁静於焉见,谁能度物情。
新雨过后,明月高悬,时常听见夜间乌鸦的惊叫声。
它们尚未在高枝上安稳,却不时发出绕树盘旋的声音。
群鸟纷纷飞来飞去,众多鸟儿并不因环境而停留。
在这纷扰与宁静之间,谁能真正理解这种物情的变化呢?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云溪,晚号梅山,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自然风光与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尤其以描写山水田园闻名。
《夜晴》创作于梅尧臣的晚年时期,正值北宋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经济繁荣。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变化的感悟。
《夜晴》是一首描绘夜晚景象的诗,透过简单的自然景物,梅尧臣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诗的开头“新晴月正明”,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夜景,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宁静而明亮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频听夜乌惊”引入声音的元素,夜晚的宁静被乌鸦的惊叫打破,形成了声音与寂静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反映出自然界的生动,也暗示着生活中的纷扰与安宁并存。
“未向高枝稳,时为绕树声”进一步描绘了鸟儿在空中飞翔的情景,它们尚未找到栖息的地方,却在空中盘旋。这句诗不仅形象生动,也传达了一种生命的挣扎与不安。接下来的“群飞自纷泊,众鸟不屏营”,表现出鸟群在夜空中自由飞翔的状态,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自由。
最后两句“躁静於焉见,谁能度物情”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诗人反问谁能真正理解这种复杂的生命状态,既有躁动又有静谧,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哲学的沉思。
整首诗通过夜景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情感深邃而细腻,展现了梅尧臣独特的诗人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反映了自然界中动静变化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诗中提到的动物是什么?
诗的开头描绘了什么样的天气?
“躁静於焉见”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