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3:19
原文展示:
老去有余业,读书空作劳。 时闻夜虫响,每伴午鸡号。 久静能忘病,因行当出遨。 胡为良自苦,膏火自煎熬。
白话文翻译:
随着年岁增长,剩下的只有读书这一事业,读书成了徒劳的努力。 时常在夜晚听到虫鸣,每次都伴随着午夜鸡鸣。 长时间的静养能忘记疾病,因此出行应当是出游。 为何要如此自找苦吃,像膏火一样自我煎熬。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东莱,宋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晚年对读书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吕本中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晚年生活的感慨和对读书生活的反思。在宋代,读书是士人的主要事业,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感到读书成了徒劳的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晚年生活的深刻感慨。首句“老去有余业,读书空作劳”直接点明了主题,即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成了徒劳的努力。接下来的两句“时闻夜虫响,每伴午鸡号”通过夜晚的虫鸣和午夜的鸡鸣,增强了诗歌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孤独的读书生活。后两句“久静能忘病,因行当出遨”表达了作者对静养和出游的向往,而最后两句“胡为良自苦,膏火自煎熬”则是对人生苦乐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作者对自我煎熬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晚年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作者通过读书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自我煎熬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静养和出游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吕本中 C. 王安石 答案:B
“老去有余业,读书空作劳”中的“余业”指的是什么? A. 剩下的工作 B. 剩下的学业 C. 剩下的读书 答案:C
“胡为良自苦,膏火自煎熬”中的“膏火”比喻什么? A. 自我煎熬 B. 自我安慰 C. 自我放纵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