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有怀参政范公因书桂隐近事奉寄二首

《有怀参政范公因书桂隐近事奉寄二首》

时间: 2025-04-30 20:42:22

诗句

石湖仙伯住吴门,事业文章两足尊。

南北东西曾遍历,焉哉乎也敢轻论。

桂园柳色金丝织,笠泽桃花锦浪翻。

小大风烟俱自适,鹪巢终莫拟云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2:22

原文展示:

有怀参政范公因书桂隐近事奉寄二首
作者: 张镃 〔宋代〕

石湖仙伯住吴门,事业文章两足尊。
南北东西曾遍历,焉哉乎也敢轻论。
桂园柳色金丝织,笠泽桃花锦浪翻。
小大风烟俱自适,鹪巢终莫拟云鲲。

白话文翻译:

石湖的仙伯住在吴门,事业和文章都值得尊敬。
他曾经南北东西游历,谁敢轻易地评论他呢?
桂园的柳色如金丝般细腻,笠泽的桃花像锦浪一样翻滚。
不论大小风烟都随意自如,鹪鹩的巢穴也不必去妄想云中的鲲鹏。

注释:

  • 石湖仙伯:指的是范仲淹,因其曾居住于石湖,且在文学和政治上成就卓著。
  • 吴门:指的是江苏吴江一带,古代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 事业文章:指的是政治事业和文学作品。
  • 南北东西:指的是旅行的广泛,涵盖了中国的各个方向。
  • 桂园柳色:桂园指的是范仲淹的隐居之地,柳色则形容春天的景象。
  • 金丝织:形容柳树的柔美,犹如金丝般细腻。
  • 笠泽桃花:笠泽指的是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春天的生机。
  • 小大风烟:指的是无论大小的事情或风景。
  • 鹪巢:鹪鹩是一种小鸟,象征平凡和安逸。
  • 云鲲:鲲鹏是传说中的大鱼,象征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昶,号云溪,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处于政治与文化的繁荣阶段。张镃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政治抱负著称,作品多涉及家国情怀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张镃对范仲淹的怀念之际,范仲淹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诗中表达了对其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的钦佩与追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典雅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开篇以“石湖仙伯住吴门”引入,直接点明范仲淹的身份,并通过“事业文章两足尊”来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双重成就。接下来的“南北东西曾遍历”展示了范仲淹的广泛经历,暗示其丰富的阅历和开阔的视野。

“桂园柳色金丝织,笠泽桃花锦浪翻”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生活景象,柳色与桃花的对比,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最后两句提到“小大风烟俱自适”,显示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洒脱,鹪巢与云鲲的对比则表现了对平凡与伟大生活选择的思考。

整首诗不仅是对范仲淹的赞美,也是对自身生活态度的反思,充满了哲理和诗意,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湖仙伯住吴门:开篇明确了范仲淹的身份与居所。
  2. 事业文章两足尊:赞美其在政治和文学的成就。
  3. 南北东西曾遍历:强调他的广泛经历和见识。
  4. 焉哉乎也敢轻论:对其成就的不轻易评论,表现敬意。
  5. 桂园柳色金丝织:描绘自然美景,象征理想境界。
  6. 笠泽桃花锦浪翻:继续描绘春天的美好,生机勃勃。
  7. 小大风烟俱自适:表达淡泊名利,随和自在的态度。
  8. 鹪巢终莫拟云鲲:对平凡生活与理想追求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色比作金丝,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南北东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形成丰富的意象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敬仰与追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平凡生活的理解,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湖:象征隐逸与安宁。
  • 吴门:代表文化与文人聚集的地方。
  • 桂园:象征理想生活。
  • 桃花: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风烟:象征生活中的纷扰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石湖仙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范仲淹
    • C. 杜甫
    • D. 苏轼
  2. 诗中提到的“桂园柳色”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春天的景色
    • B. 秋天的落叶
    • C. 夏天的炎热
    • D. 冬天的寒冷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赞美自然
    • B. 追忆历史人物
    • C. 表达对平凡生活的思考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范仲淹
  2. A. 春天的景色
  3.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张镃的作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上有相似之处,但张镃更侧重于对理想生活的描绘,而苏轼则更强调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仲淹传》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白苹亭 将使有诗许移厨双溪次其韵 其二 初春苦寒久不到双溪成长句书怀 九月 游岳麓三绝 吕待制所居八咏·月台 赠地理游晓山 黄致政挽诗二首 题潮山海门图 送朱大卿归龙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磨砥刻厉 龠字旁的字 胤子 鴑鴠 谬托知己 醉鬼 单耳刀的字 火字旁的字 誓海盟山 调剂盐梅 车字旁的字 辰字旁的字 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繁葩 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纲挈目张 衾单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