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7:01
鹧鸪天
我佛慈悲未肯闲,
遍施霖雨润春山。
疏钟醒世何嫌晚,
好月分辉不在团。
携胜友,踏轻寒,
菩提有境待谁攀?
青灯自照清凉地,
出入原存两可间。
这首诗表达了佛的慈悲并不懈怠,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大地。远处的钟声虽然晚了些,但依然能唤醒世人。明月的光辉分散在四处,并不在乎是否成团。携带着好友,一起踏上轻寒的山路,菩提的境界究竟等待着谁来攀登?青灯孤照着清凉的地方,出入之间,仿佛都能自得其乐。
熊东遨,现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哲理和人文情怀,常以佛教思想为底蕴。
本诗创作于诗人对佛教的思考与个人修行的过程中,反映了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这首《鹧鸪天》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与体悟。诗开头以“我佛慈悲未肯闲”展示了佛教对众生的无私关怀,接着用“遍施霖雨润春山”形象化了佛法的滋润和生命的复苏,暗示着即使在困境中,佛法始终给予人们希望与力量。
“疏钟醒世何嫌晚”,暗指世人往往在困惑和迷茫中才会寻求觉醒,诗人对此并不苛责,反而表达了宽容与理解。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将视野拓展至人际关系,携友踏青不仅是对生活的享受,也是对心灵的探索。“菩提有境待谁攀”将个人的修行与友谊的珍贵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青灯自照清凉地,出入原存两可间”则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仿佛在说,不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佛,自然会感到安宁。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温暖的关怀,又有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情感基调恬淡而悠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独特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理的探讨,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友谊的珍惜,强调了人生的宁静与觉悟的重要性。
“我佛慈悲未肯闲”中“闲”字的意思是:
A. 空闲
B. 闲暇
C. 不懈怠
D. 悠闲
“菩提有境待谁攀”中的“攀”字意味着:
A. 攀爬
B. 追求
C. 向上
D. 探索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友谊
B. 佛教哲理
C. 自然景色
D. 人生感悟
答案: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熊东遨的《鹧鸪天》更侧重于内心的平静和人生的哲理,而前者则更多地展示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