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灵岩十二景 其六 绝景亭

《灵岩十二景 其六 绝景亭》

时间: 2025-04-26 13:58:17

诗句

四顾林峦似列屏,一源流水响泠泠。

游人到此忘归去,名称虚堂绝景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8:17

灵岩十二景 其六 绝景亭

作者: 释仁钦 〔宋代〕


原文展示:

四顾林峦似列屏,一源流水响泠泠。
游人到此忘归去,名称虚堂绝景亭。


白话文翻译:

四周的山峦如同屏风般排列着,一条溪水潺潺流过,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游人来到这里,陶醉于美景,忘记了回家的时间,称之为“虚堂绝景亭”。


注释:

  • 四顾: 四周环顾。
  • 林峦: 树木和山峦。
  • 似列屏: 像排列成屏风一样。
  • 一源流水: 一条源头的溪水。
  • 响泠泠: 清脆的流水声。
  • 游人: 游览的人。
  • 忘归去: 忘记回家的时间。
  • 虚堂: 亭子的名称。
  • 绝景亭: 意为极美的景色的亭子。

典故解析:

绝景亭是指灵岩风景区中的一个著名景点,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此景点的名称暗示了其独特的美丽,有“绝”字体现出其景色之美的绝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仁钦,宋代僧人,因信仰佛教而以禅宗为主,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灵岩山,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游人对美景的沉醉,描绘了山水之美与人情之趣。


诗歌鉴赏:

《绝景亭》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灵岩的自然美,四周的林峦如屏风般环绕,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的氛围。溪水的声响清脆悦耳,增添了生动的气息。诗中“游人到此忘归去”一句,生动地体现了人们在美景面前的陶醉与忘我。这个亭子不仅是观景的地方,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诗的结尾用“名称虚堂绝景亭”将亭子的名字与其景色相连,突显出亭子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寄托之所。整体上,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仰,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四顾林峦似列屏”:描绘四周山峦如屏风般排列,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 “一源流水响泠泠”:强调流水的悦耳声响,增强了生动感。
    • “游人到此忘归去”:表现游人陶醉于美景中,忘却了归家的时光。
    • “名称虚堂绝景亭”:将亭子的名称与其独特的美景相结合,暗示了人们对这个地方的赞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林峦比作屏风,形象生动。
    • 拟人:流水“响泠泠”,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力。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沉醉与忘我。


意象分析:

  • 林峦: 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 流水: 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消逝。
  • 游人: 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与探索。
  • 绝景亭: 作为人和自然的连接点,象征着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林峦似列屏”描述的是怎样的景象?

    • A. 像一面墙
    • B. 像屏风
    • C. 像一条河
    • D. 像一座山
  2. 游人来到绝景亭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 A. 想回家
    • B. 忘记归去
    • C. 感到无聊
    • D. 继续旅游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自然之美,强调了自然的恬静与人心的宁静,而释仁钦的《绝景亭》则更侧重于游人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对美景的沉醉。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大全》
  • 《中国山水诗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水龙吟 惜奴娇·画扇高秋 清平乐 忆镇阳 定风波 倦绣图 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二首 其一 过寂通庵别陈丈 昆阳二首 其二 甲辰三月旦日以后杂诗二首 其二 人月圆 卜居外家东园 案以上三首已见三卷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潘鬓沈腰 言之成理 耂字旁的字 视为具文 举步生风 包字头的字 黄字旁的字 静结尾的成语 耳刀旁的字 采字头的字 折返 衽席 蠢迪 六房 嗔目切齿 单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