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5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59:58
长相思
沈宜修 〔明代〕
路漫漫,恨漫漫。
竹叶撩风送响繁。
凄清满画栏。
夜将阑,漏声残。
看尽馀灯伴晓寒。
愁怀欲遣难。
这首诗表达了漫长的路途带来的无尽愁苦。竹叶在风中摇曳,传来阵阵哀怨的声响,令人感到凄清。夜晚即将结束,漏水声渐渐疲弱。看尽了窗外的余灯,伴随着清晨的寒意,心中的忧愁却难以排遣。
此诗并未直接引入特定的典故,但“竹叶撩风”意象常见于古诗中,象征着自然景象的变化和人心的孤独,表现出一种清冷的情感。
作者介绍:沈宜修,明代诗人,擅长写作诗词,尤其在抒情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沈宜修心境低落、孤独之时,反映了他对人事变迁的感伤与思考。
沈宜修的《长相思》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途旅行中的孤独与忧愁。诗的开头以“路漫漫,恨漫漫”开篇,立刻营造出一种漫无边际的愁苦感。接着“竹叶撩风送响繁”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竹叶在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诗人的心声。这种自然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凄清满画栏”展现了夜晚的清冷,诗人在窗前独自凝望,感受到一丝淡淡的悲伤。夜将尽,漏声残,时间的流逝让人倍感惆怅。最后两句“看尽馀灯伴晓寒,愁怀欲遣难”则表现了诗人面临晨曦的冷清,愁苦依旧难以释怀,令人感受到深切的孤独感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孤独的深刻思考,富有哲理性和艺术美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孤独与愁苦,揭示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将内心的感受与外界环境紧密结合,表现了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诗中“路漫漫,恨漫漫”表达了什么情感?
“竹叶撩风”中,竹叶的动作象征什么?
诗人看尽余灯后,伴随的是哪种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月光引发思乡之情,而沈宜修的《长相思》则通过夜晚的孤独与愁苦表现对生命的思考。两者都在表达情感时运用了自然意象,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偏向思乡情怀,而后者则更为沉重与内省。
以上是对沈宜修《长相思》的全面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