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50:57
原文展示
张山人过宿村斋
君自山中出,樵峰第几层。
苔生双蜡屐,云挂一枝藤。
短榻留春月,残书翻夜灯。
谁言人境里,坐见岳庐僧。
白话文翻译
您从深山中走出,问您攀登的是第几层山峰。
青苔长满了您的双蜡屐,云雾挂在您手中的藤杖上。
简陋的床榻上留下了春月的痕迹,残破的书籍在夜灯下翻阅。
谁说在人世间,您却能静坐见到山岳和寺庙的僧人。
注释
- 樵峰:指山峰,樵夫常在山中行走,故称。
- 苔生双蜡屐:蜡屐上长满了青苔,形容山人久居山中,行走于苔藓之上。
- 云挂一枝藤:藤杖上挂着云雾,形容山人行走于云雾缭绕的山间。
- 短榻留春月:简陋的床榻上留下了春月的痕迹,形容山人在简朴的环境中度过时光。
- 残书翻夜灯:残破的书籍在夜灯下翻阅,形容山人在夜晚读书。
- 岳庐僧:山岳和寺庙的僧人,指山人能静坐见到山中的僧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亿,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人过访村斋的情景,通过山人的形象和环境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隐居或向往隐居生活时所作,通过描绘山人的形象和村斋的环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山人过访村斋的情景,展现了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中“苔生双蜡屐,云挂一枝藤”一句,通过对山人行走路径的描写,展现了山人久居山中的生活状态。而“短榻留春月,残书翻夜灯”则进一步描绘了山人在简朴环境中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谁言人境里,坐见岳庐僧”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山人能静坐见到山中的僧人,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自山中出,樵峰第几层:开篇点明山人的身份,询问他攀登的是第几层山峰,展现了山人的高远志向。
- 苔生双蜡屐,云挂一枝藤:通过对山人行走路径的描写,展现了山人久居山中的生活状态。
- 短榻留春月,残书翻夜灯:描绘了山人在简朴环境中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谁言人境里,坐见岳庐僧:通过对比,强调了山人能静坐见到山中的僧人,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苔生双蜡屐”中的“苔生”,赋予青苔以生命力。
- 对仗:如“苔生双蜡屐,云挂一枝藤”中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山人过访村斋的描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苔生双蜡屐:青苔长满蜡屐,象征山人久居山中。
- 云挂一枝藤:云雾挂在藤杖上,象征山人行走在云雾缭绕的山间。
- 短榻留春月:春月留在简陋的床榻上,象征山人在简朴环境中度过时光。
- 残书翻夜灯:残破的书籍在夜灯下翻阅,象征山人在夜晚读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苔生双蜡屐”一句,描绘了山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A. 久居山中
B. 行走于城市
C. 夜读残书
D. 攀登高峰
-
诗中“谁言人境里,坐见岳庐僧”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城市的向往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 对僧人的敬仰
答案: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黎亿《张山人过宿村斋》: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美好,而黎亿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明代诗选》:收录了黎亿的《张山人过宿村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