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4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40:43
原文展示:
夏州判军如互堡,迫挟藩王磔开府。贺兰山前高射天,花鸟池南暗穿虏。前年通渭血成壕,天上太白愁烽高。不信秦人阮翁仲,铸金终得镇临洮。
白话文翻译:
夏州的叛军如同互相堡垒,胁迫挟持藩王并残忍地杀害了开府。在贺兰山前,他们高举兵器向天射击,而在花鸟池南,他们暗中穿透敌人的防线。前年在通渭,鲜血染红了战壕,天上的太白星也为高耸的烽火而忧愁。人们不相信秦人的阮翁仲,但最终铸造的金像还是成功镇守了临洮。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显祖(1550-1616),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的作品以戏剧最为著名,如《牡丹亭》等,但他的诗歌也颇具特色,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边疆的动荡局势,通过叛军的猖獗和边疆的战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中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对镇守边疆的决心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紧凑的结构,描绘了明代边疆的动荡局势。首句“夏州判军如互堡”直接点出了叛军的强大和威胁,而“迫挟藩王磔开府”则进一步揭示了叛军的残忍和暴行。中间两句通过对贺兰山和花鸟池的描绘,展现了战场的广阔和战斗的激烈。后两句则通过对通渭战场的血腥描绘和太白星的忧愁,加深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忧虑。最后两句通过对阮翁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对镇守边疆的决心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深切向往。通过对叛军的猖獗和边疆的战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通过对阮翁仲典故的运用,诗人也表达了对镇守边疆的决心和对和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夏州判军”指的是什么? A. 夏州的正规军 B. 夏州的叛军 C. 夏州的民兵 答案:B
诗中提到的“贺兰山”位于哪个地区? A. 宁夏回族自治区 B. 内蒙古自治区 C. 甘肃省 答案:A
诗中提到的“阮翁仲”是哪个朝代的名将? A. 汉代 B. 秦代 C. 唐代 答案:B
诗中提到的“铸金终得镇临洮”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厌恶 B. 对和平的渴望 C. 对镇守边疆的决心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