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5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56:08
他日传烽望夕烟,重来老更负戎旃。
我言固自平平耳,王事那辞数数然。
转饷未应劳木马,摧锋犹或要戈船。
天威本自无多杀,万一征和属此年。
将来的某一天,烽火台上传来信号,我遥望着晚霞中的烟雾,想到再次归来时年事已高,依然要承担戎马之责。我所说的不过是平常之事,王业的事务又怎能轻言放弃呢?运送粮草并不需要劳苦的木马,摧毁敌军的锋芒或许还需要战船。天子的威德本无多杀之意,若能征和,正是这一年。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烽火”是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信号,常用于战争时期的警报。通过烽火传递的消息,能迅速传遍各地,反映了战争的紧迫性和不确定性。
作者介绍:
叶梦得,字梦得,号惟庵,宋代著名诗人、词人,生于1077年,卒于1138年。叶梦得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政治经历著称,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国事纷繁,战乱频发的时代,诗人通过对未来战争的思考,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责任的担当。
这首诗以“烽火”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战火纷飞的背景中,诗人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责任的感慨。开头的“他日传烽望夕烟”渗透着一种无奈与忧虑,暗示着战争的不可避免与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紧接着,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言论的平淡无奇,然而对国家的担忧却是深沉而热切的。
“转饷未应劳木马,摧锋犹或要戈船。”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军事后勤的重要性的深刻理解,粮草的运输和战斗的准备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诗中流露出一种对战争本质的反思,尽管“天威”不在于多杀,但征讨与和谈的抉择却是一个国家领导者的重大责任。
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既有对战争的沉痛感慨,又不乏对未来和平的期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敏锐的观察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未来战争的展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表现出对个人责任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烽火”主要象征什么?
诗人对“王事”的态度是?
诗中提到的“转饷”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与个人责任,展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怀;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通过历史感叹,传达出对英雄的向往与对时局的无奈,两者在情感深度与历史感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各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