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3:39
洪涛射日河流浑,一叟披发狂而奔。
鼋鼍攫食翻层沄,呼公无渡公不闻。
中流无人水匆立,河边妇人对河泣。
恨妾不渡公之前,公见妾死公当旋。
洪水汹涌,映照着太阳,河水混浊不清;
一位老者披头散发,狂奔而逃。
巨鳖和蟾蜍在水中捕食,水面翻滚着波浪,
呼喊着丈夫却无人回应。
河中心无人立足,只有河边的女人在哭泣;
她怨恨自己无法在丈夫之前渡过河,
若她死在河中,丈夫必定会回头。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渡”字可以联想到古代渡河的艰辛,尤其在自然灾害面前,男女之间的情感和命运常常显得渺小无力。
作者介绍:
邵帆,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因而其诗作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箜篌引》创作于清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洪水的情景,表达了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同情,尤其是对妇女命运的无奈与悲痛。
这首《箜篌引》以洪水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画面。诗中的“洪涛射日”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威力,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老者的“披发狂而奔”,生动地描绘出逃难者的惊慌失措,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后半部分通过河边妇人的哭泣,进一步深化了人类情感的悲惨。她对丈夫的呼唤无人回应,反映出家庭的破碎与失落。最后的“恨妾不渡公之前”,则揭示了她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爱情的渴望,流露出深深的悲伤。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情感交织,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生交错的悲剧画卷,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了洪水的狂暴与人类的脆弱之间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聚焦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冲击,尤其是对家庭、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反映出时代的苦痛和个体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洪涛射日”体现了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A. 清澈的河流
B. 汹涌的洪水
C. 宁静的湖泊
答案:B
“恨妾不渡公之前”中的“妾”是指谁?
A. 丈夫
B. 妻子
C. 妾侍
答案:B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家庭破碎的感受?
A. 直接叙述
B. 用意象和情感描绘
C. 通过历史典故
答案:B
对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