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3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33:41
双蛾渺云端,流水但空谷。
尚喜云外山,娟娟作眉绿。
佳人不可见,夜半风满竹。
竹声入清梦,夜客慰孤宿。
山中富兰若,欲往宁畏独。
老僧亦知人,逢场共竿木。
林芳得清心,幽涧供濯足。
便可赋归欤,箪瓢胜鼎肉。
在遥远的云端,双蛾轻盈飞舞,流水蜿蜒流过空旷的山谷。
我仍然喜爱那云外的山峦,清丽如眉的绿色。
佳人无法相见,夜半时分风声在竹林中荡漾。
竹声传入我的梦中,夜晚的客人也为孤独的栖宿感到慰藉。
山中有富饶的兰若,我想去那里,却又害怕孤独。
老僧也懂得人情,偶尔一起打个竹竿。
林中的芳香让我心灵清净,幽静的溪涧洗净我的双足。
我是否可以赋诗归去呢?用箪和瓢的简单胜过鼎中的美肉。
韩元吉,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诗歌展现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而闻名。其作品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身处山中,感受自然的宁静与孤独,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情的思考。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渴望。开篇的“双蛾渺云端”便营造出一种轻盈、飘渺的氛围,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流水穿过空谷,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对“云外山”的喜爱,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向往。在“佳人不可见”处,诗人抒发了对心中所爱的人的思念,夜深人静,风声在竹林中回荡,带来孤独的思绪。
诗中老僧的出现,为作品增添了一丝人情味,表明即使在孤独的山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依旧存在。最后,“便可赋归欤,箪瓢胜鼎肉”则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思考。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心爱之人的思念、对孤独与人情的思考,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诗中提到的“佳人”指的是谁?
A. 诗人的母亲
B. 诗人的爱人
C. 自然中的美丽
D. 朋友
“夜半风满竹”中的“满”字表示什么?
A. 竹子很多
B. 风声很大
C. 风声充盈
D. 夜晚很长
诗歌最后一句“箪瓢胜鼎肉”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追求奢华的生活
B. 简单生活的幸福
C. 对饮食的偏好
D. 对财富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