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44:00
挽陈夫人卓氏二首
贵不改旧习,老犹遵幼仪。 安贫偕隐者,急义胜男儿。 馀涧河九里,宁馨桂一枝。 秋毫有遗恨,石窌剖封迟。
虽然地位显贵,但依然保持着旧时的习惯;即使年老,也依然遵守着年轻时的礼仪。 与隐士一同安于贫困,在急难时刻表现出比男子还要强烈的正义感。 她居住在余涧河边,长达九里;她如同那珍贵的桂树,独秀一枝。 尽管在细微之处留下了遗憾,但她的封号却迟迟未能得到正式的确认。
作者介绍: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因忤秦桧,被劾罢官。后起知泉州市舶司,未赴任而卒。其诗风格清新,多写个人生活感受,亦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公度为悼念陈夫人卓氏而作。卓氏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女性,她虽然地位显贵,但依然保持着旧时的习惯,即使在年老时也依然遵守着年轻时的礼仪。她与隐士一同安于贫困,在急难时刻表现出比男子还要强烈的正义感。然而,尽管她有着如此高尚的品德,她的封号却迟迟未能得到正式的确认,这让她在细微之处留下了遗憾。
这首诗通过对卓氏生平的简要回顾,展现了她高尚的品德和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首句“贵不改旧习,老犹遵幼仪”突出了卓氏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保持着一贯的品行和礼仪,这种坚持和自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接下来的“安贫偕隐者,急义胜男儿”进一步强调了卓氏在贫困和急难时刻所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她不仅能够与隐士一同安于贫困,更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比男子还要强烈的正义感。
诗的最后两句“秋毫有遗恨,石窌剖封迟”则透露出卓氏在人生末路时的一丝遗憾,她的封号未能及时得到确认,这或许是对她一生奉献和牺牲的一种不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卓氏生平的描绘,传达了对她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微妙批评。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卓氏生平的描绘,展现了她高尚的品德和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同时也透露出对社会不公的微妙批评。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卓氏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卓氏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比男子还要强烈的正义感? A. 安贫时 B. 急难时刻 C. 年老时 D. 显贵时
诗中“宁馨桂一枝”比喻的是什么? A. 卓氏的高贵 B. 卓氏的独特 C. 卓氏的美丽 D. 卓氏的坚强
卓氏的遗憾是什么? A. 未能得到应有的封号 B. 未能安贫 C. 未能遵守幼仪 D. 未能改旧习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