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酬宋廷评请序经解

《酬宋廷评请序经解》

时间: 2025-05-07 22:58:50

诗句

未曾相识已相怜,香火灵山亦有缘。

训释虽工君尚少,不应急务世人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58:50

原文展示

未曾相识已相怜,
香火灵山亦有缘。
训释虽工君尚少,
不应急务世人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未曾相识的情况下,已经对对方产生了怜惜之情,仿佛是灵山上的香火也有一种缘分。即使对方的训释技艺虽然精湛,但仍然年轻,不能急于让世人去传播。

注释

字词注释:

  • 未曾相识:指尚未见面或不熟悉。
  • 相怜:互相怜惜、同情。
  • 香火:指香火的供奉,常用来比喻宗教的信仰和缘分。
  • 灵山:指神圣的山,通常指佛教中的圣地。
  • 训释:讲解和阐释。
  • 君尚少:指你年轻,尚且年轻。
  • 急务:急于的事情。

典故解析: “香火灵山”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关系,尤其是在宗教信仰的背景下,暗示着一种无法言说但又深厚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睹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政治上推行新法,试图进行社会改革,经济和文化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与宋廷评之间的交流,反映了他对学术交流的重视和对年轻人的关怀。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酬宋廷评请序经解》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诗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未曾相识者的怜惜,体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联结。诗的前两句通过“相识”和“相怜”的对比,表达了即使未曾相识,心中仍然能够生出一种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仿佛是由“香火灵山”的缘分所促成,显示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则给予读者进一步的思考,虽然对方的学识和技艺已经非常精湛,但仍然显得年轻,似乎在提醒我们不应急于传播这些知识。这里反映了王安石对学术传承的严谨态度,他认为知识的传播应当循序渐进,而不是急于求成。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王安石的这种情感与理智的结合,使得整首诗既富有情感,也充满了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曾相识已相怜:表达了即使未曾见面,心中也对对方产生了怜惜之情。
  • 香火灵山亦有缘:通过比喻,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不可思议而又神秘的。
  • 训释虽工君尚少:虽然对方在学术上已经颇有成就,但仍显得年轻,暗示要继续成长。
  • 不应急务世人传:强调传播知识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香火灵山”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增加了诗的意象。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知识传播的应有态度,不应急于求成,而是要珍惜缘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火:象征着信仰和缘分,具有宗教和文化的深刻内涵。
  • 灵山:表示神圣,象征着高尚的追求和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香火灵山”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缘分
    C. 权力
    D. 名誉

  2. 作者认为知识传播应当怎样进行? A. 急于传播
    B. 随便传播
    C. 循序渐进
    D. 只传给少数人

  3. “未曾相识已相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所谓
    B. 互相厌恶
    C. 互相尊重
    D. 互相怜惜

答案:

  1. B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都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但王安石更多的是强调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和孤独的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述》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南乡子 薛实臣生朝俱用薛氏实事 南乡子 卫弟行之寿 蓦山溪 卫生袭之寿 临江仙·走遍人间无一事 临江仙 暮秋感兴 临江仙 李山人寿 临江仙 田间闲步偶成 临江仙 继遁庵兄韵 鹧鸪天 和答寻正道 鹧鸪天·谁伴闲人闲处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勺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廾字旁的字 韋字旁的字 涣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乙字旁的字 正直无邪 竖心旁的字 謡讴 以备不虞 鬼烂神焦 崧镇 欣然自得 灰容土貌 败露 癶字旁的字 勤顺 半痴不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