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5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58:50
未曾相识已相怜,
香火灵山亦有缘。
训释虽工君尚少,
不应急务世人传。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未曾相识的情况下,已经对对方产生了怜惜之情,仿佛是灵山上的香火也有一种缘分。即使对方的训释技艺虽然精湛,但仍然年轻,不能急于让世人去传播。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香火灵山”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关系,尤其是在宗教信仰的背景下,暗示着一种无法言说但又深厚的联系。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睹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政治上推行新法,试图进行社会改革,经济和文化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与宋廷评之间的交流,反映了他对学术交流的重视和对年轻人的关怀。
王安石的《酬宋廷评请序经解》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诗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未曾相识者的怜惜,体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联结。诗的前两句通过“相识”和“相怜”的对比,表达了即使未曾相识,心中仍然能够生出一种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仿佛是由“香火灵山”的缘分所促成,显示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则给予读者进一步的思考,虽然对方的学识和技艺已经非常精湛,但仍然显得年轻,似乎在提醒我们不应急于传播这些知识。这里反映了王安石对学术传承的严谨态度,他认为知识的传播应当循序渐进,而不是急于求成。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王安石的这种情感与理智的结合,使得整首诗既富有情感,也充满了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知识传播的应有态度,不应急于求成,而是要珍惜缘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香火灵山”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缘分
C. 权力
D. 名誉
作者认为知识传播应当怎样进行?
A. 急于传播
B. 随便传播
C. 循序渐进
D. 只传给少数人
“未曾相识已相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所谓
B. 互相厌恶
C. 互相尊重
D. 互相怜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都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但王安石更多的是强调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和孤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