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4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49:16
醉眠亭
作者: 晁端彦 〔宋代〕
人生有出处,两事固希全。
达则都廊庙,致君尧舜前。
声名喧宇宙,指顾生云烟。
不然早晦隐,纵意乐当年。
第一莫如醉,第二莫如眠。
无悔水乡士,子瞻称其贤。
埋照不干世,作亭临清泉。
欢来即痛饮,酣谑竟长筵。
陶陶非假寐,泯绝平生缘。
尽得杯中趣,常为枕上仙。
影从明月照,名任清风传。
愿君遂此志,其乐更相先。
醉无三日醒,欲尽百斛船。
境界如古莽,魂梦游钧天。
莫学不佞者,徇禄遭缠牵。
进无济世志,退无负郭田。
独醒少意绪,寡睡多烦煎。
风波惊性命,鞍马积胝胼。
未得立篱下,应难卧瓮边。
区区为宿仕,短咏愧非妍。
人生在世都有自己的出处,这两件事情本来就难以兼得。得志时可以身居高位,能够像尧舜那样治理国家。名声在宇宙中响亮,指点江山如云烟般飘渺。若不然,早早隐退,尽情享受年轻的乐趣。第一件事就是要喝醉,第二件事就是要安然入睡。对于水乡的士人而言,无需后悔,苏轼称赞他是贤士。埋头于世外桃源,建一座亭子临水而坐。欢聚时便痛快饮酒,畅谈欢笑,直到长筵未散。陶醉并非假寐,而是泯灭了平生的缘分。尽情享受杯中之乐,常常成为梦中的仙人。影子在明月下照耀,名声任凭清风传播。愿你能够追随这个志向,快乐更胜于先。醉酒三日未醒,想要尽兴,百斛酒船也不够。境界如古野,灵魂与梦游游于天际。莫要学习那些谄媚之人,因追求名利而被牵绊。进退之间无济于世的志向,退步也不愧对乡田。独自清醒少了意趣,少睡则多了烦恼。风波惊扰性命,马背上积累了伤痕。未能在篱下安然立住,怎能在瓮边安然入睡?微不足道的做官者,短小的诗句让人惭愧。
晁端彦,宋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寄托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醉眠亭》创作于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之际,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展现了对饮酒、睡眠的推崇,表明了他对世俗功名的超脱。
《醉眠亭》是一首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态度的诗作。全诗以“醉”和“眠”作为中心主题,突出了一种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诗中通过对人生出处的思考,表达了“达则都廊庙”的理想,同时又意识到名利的虚幻,最终选择了“乐当年”的洒脱与欢愉。
诗的开篇即提出人生有出处,表达了对社会地位和声名的思考,但诗人却不愿为此所累,而是向往简单而真实的生活。他认为第一要醉,第二要眠,强调在短暂的生命中,享受当下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这里的“醉”和“眠”不仅是生理状态的描述,更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是对自我内心的满足与解放。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展现了他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建亭临水,畅饮长筵,享受与友人之间的欢聚。这种场景不仅体现了温馨的社交氛围,更隐喻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最后,诗人也对世俗的功名利禄表示了无奈,反映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风格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追求生活真谛的精神追求,读来令人感到宁静与释然。
人生有出处,两事固希全。
人生都有自己的出身,想要同时兼得名利和安逸的生活是很难的。
达则都廊庙,致君尧舜前。
成功后可以身居高位,像尧舜一样治理国家。
声名喧宇宙,指顾生云烟。
名声在天地间传播,指点江山如烟云般虚幻。
不然早晦隐,纵意乐当年。
若没有这样的成就,就早早隐退,尽情享受年轻的乐趣。
第一莫如醉,第二莫如眠。
第一件事就是喝醉,第二件事就是安然入睡。
无悔水乡士,子瞻称其贤。
对于水乡的士人而言,不必后悔,苏轼称赞他是贤士。
埋照不干世,作亭临清泉。
隐居于世外桃源,建一座亭子在清泉旁。
欢来即痛饮,酣谑竟长筵。
朋友相聚时便痛快饮酒,畅谈欢笑。
陶陶非假寐,泯绝平生缘。
陶醉并非假寐,而是泯灭了平生的缘分。
尽得杯中趣,常为枕上仙。
尽情享受杯中之乐,常常成为梦中的仙人。
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淡泊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强调享受当下的快乐与人生的洒脱态度。
诗中提到的“达则都廊庙”中的“廊庙”指的是什么?
A. 官职和权位
B. 书房
C. 学校
D. 家庭
诗人认为醉和眠哪个更重要?
A. 醉
B. 眠
C. 两者都重要
D. 都不重要
诗中提到的“子瞻”指的是哪位诗人?
A. 白居易
B. 李白
C. 苏轼
D.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