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秋感 其一

《秋感 其一》

时间: 2025-04-29 01:40:26

诗句

大地风霜催岁暮,碧天星斗淡凉宵。

千家砧杵声哀怨,一室篝镫影寂寥。

壁下吟虫何唧唧,枥中鸣马更萧萧。

遥知长胜幽燕将,偃月榆林正射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40:26

原文展示

秋感 其一 ——陈敬 〔清代〕

大地风霜催岁暮,
碧天星斗淡凉宵。
千家砧杵声哀怨,
一室篝镫影寂寥。
壁下吟虫何唧唧,
枥中鸣马更萧萧。
遥知长胜幽燕将,
偃月榆林正射雕。

白话文翻译

大地的风霜催促着岁月的结束,
碧蓝的天空下星斗点缀着这淡凉的夜晚。
千家万户中传来砧杵的哀怨声,
一间屋子里篝火照耀下的影子显得格外寂寥。
墙角的吟虫在低声唧唧作响,
马厩里的马鸣声更显得凄凉。
远远知道长胜的幽燕已将到来,
偃月榆林中正好射出雕翎。

注释

  • 风霜:指寒冷的天气,象征冬天的来临。
  • 岁暮:指年末,岁月的结束。
  • 砧杵:砧板和杵,象征着家务劳动,反映了平民生活的艰辛。
  • 篝镫:指用篝火和油灯照明,象征家庭的团聚与温暖。
  • 吟虫:鸣叫的虫子,常用以渲染秋天的氛围。
  • 幽燕:指燕子,象征着温暖的南方,隐喻归来的希望。
  • 偃月榆林:榆树林,月亮的倒影,意境优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敬,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主要以其诗作见长。其诗风多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秋季,正值岁末,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深思。

诗歌鉴赏

《秋感 其一》是一首充满浓厚秋意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天的孤寂与时光的流逝展现得淋漓尽致。首联“大地风霜催岁暮,碧天星斗淡凉宵”以自然景象开篇,描绘了秋天的寒意和夜晚的宁静,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下来的“千家砧杵声哀怨,一室篝镫影寂寥”则转向人间,砧杵声传达出家庭生活的辛劳与哀怨,而篝火映照下的影子则增添了几分孤独感,突显了人们在这寂静夜晚中的思索与感伤。

“壁下吟虫何唧唧,枥中鸣马更萧萧”以虫鸣与马鸣作为背景音,前者轻柔而细腻,后者则显得沉重而苍凉,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氛围。最后两句“遥知长胜幽燕将,偃月榆林正射雕”,通过对未来的展望,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尽管现实是孤独的,但远方依然有期待和归属,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运用简洁而深刻的意象,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还深刻反映了人们的内心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地风霜催岁暮:描述了秋冬交替,寒冷的风霜让人感受到岁末的逼近。
  2. 碧天星斗淡凉宵:描绘了清澈的夜空和稀疏的星星,传达出凉爽的夜晚。
  3. 千家砧杵声哀怨:砧杵声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传达出家庭的辛劳与哀怨情感。
  4. 一室篝镫影寂寥:篝火照亮房间,影子映衬出孤独的氛围。
  5. 壁下吟虫何唧唧:吟虫低声鸣叫,增添了秋夜的静谧感。
  6. 枥中鸣马更萧萧:马的鸣声显得更加凄凉,增强了孤独的情绪。
  7. 遥知长胜幽燕将:预示着未来的希望,长胜的幽燕将带来温暖。
  8. 偃月榆林正射雕:美丽的意象,象征着理想与目标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岁末比作大地的风霜,形象生动。
  • 拟人:吟虫与马鸣被赋予情感,使其更具表现力。
  • 对仗:如“千家砧杵声哀怨,一室篝镫影寂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霜:象征岁月的无情与寒冷,蕴含着生命的无常。
  • 砧杵:代表家庭生活的劳作,体现人们的辛勤与无奈。
  • 篝镫:象征家庭的温暖与团聚,反映人们对亲情的渴望。
  • 吟虫:传递出秋天的孤寂与静谧,增添诗的情感层次。
  • 幽燕:象征归来的希望,传达出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诗主要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砧杵声”象征着什么?

    • A. 家庭的团聚
    • B. 劳动的艰辛
    • C. 自然的宁静
    • D. 未来的希望
  3. 诗中的“幽燕”是什么象征?

    • A. 失落
    • B. 归来的希望
    • C. 冷漠
    • D. 忧愁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陈敬的《秋感 其一》在情感上更为浓烈,描绘的场景更为细腻与丰富,而李白的作品则显得更为简洁明了,情感上更倾向于思乡之情。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如梦令 如梦令 题慈鬘夫人梅花山茶画轴 如梦令 其十九 如梦令 其二 同官新得故官故姬 如梦令 如梦令 前题 山背子 如梦令·雨後轻寒天气 如梦令 其二 如梦令·镇日莺愁燕 如梦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碎开头的成语 丁结尾的成语 六道轮回 包含掉的成语 断织劝学 乛字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凝邃 丛致 穷理尽性 青字旁的字 永垂竹帛 玲玲 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巳字旁的字 逸闻轶事 事例钱 疋字旁的字 打旋磨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