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2:0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2:01:55
满江红 自封邱北岸渡河至汴梁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漭漭河声,捩柁处怒涛千尺。
绝壁下鱼龙悲啸,水波欲立。
一派灰飞官渡火,五更霜洒中原血。
问成皋京索事如何。都陈迹。
虫牢外,风萧瑟。
廪延畔,沙堆积。
试中流骋望,百忧横集。
混混且拚流日夜,芒芒不辨天南北。
但望中似见有人烟,陈桥驿。
这首诗描写了河水波涛汹涌的景象,伴随着河声仿佛怒涛在翻滚。绝壁之下,鱼和龙都在悲啸,水波似乎要高涨起来。一幅烟灰弥漫的官渡火光,五更时分,霜洒在中原的血泊上。我想问成皋的情况如何,结果只是一片废墟。虫鸣声外,风声萧瑟;廪延的岸边,沙子堆积。试着在河中央眺望,百种忧愁在心中交织。混乱中我拼命在日夜之间流动,迷茫得分不清天南地北。只在远望中似乎看到有人烟,陈桥驿的远影。
陈维崧(约1642年-约1715年),清代诗人,字梦白,号松江,晚号梅溪,原籍浙江,后迁至南明。其诗风清新豪放,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感慨人生。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河流的激荡和战乱的惨状,表达了对故国的忧虑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满江红 自封邱北岸渡河至汴梁》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与历史情境,展现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漭漭河声”带出浩渺的江河景象,仿佛将读者置身于壮丽的自然之中。然而,随即转入对战争与悲惨历史的描绘,诗人用“绝壁下鱼龙悲啸”来隐喻人间的苦痛,河水的波涛也似乎成为了历史血泪的见证。“一派灰飞官渡火”则更是直接指向战乱的惨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沉重的历史感。最后,诗人通过“但望中似见有人烟”这一句,带出了对未来的渴望与对故乡的思念,尽管眼前是无尽的忧愁与困惑,却也寄托了对人类生存的希望与追求。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是对历史与现实深刻反思的结晶。
全诗表达了对家国沧桑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渴望。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的对比,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寄望于希望的重生。
“漭漭河声”意指:
A. 河流的平静
B. 河流的浩荡
C. 河流的污浊
D. 河流的宁静
“绝壁下鱼龙悲啸”中的“鱼龙”象征:
A. 自然的美
B. 战争的惨痛
C. 人民的欢乐
D. 动植物的繁盛
全诗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A. 对美好自然的赞美
B. 对历史沧桑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渴望
C. 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D. 对和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