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0:48
点绛唇(留博山寺,闻光风主人微恙而归,时春涨断桥)
隐隐轻雷,雨声不受春回护。
落梅如许,吹尽墙边去。
春水无情,碍断溪南路。
凭谁诉,寄声传语。
没个人知处。
隐约听到轻雷的响声,雨水无法保护春天的归来。落梅的花瓣如同那样,已被风吹散在墙边。春水无情,阻碍了通向溪南的道路。谁能诉说这些情感呢?只能寄托声音和信息,但没有人知道我此刻的心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梅”象征着坚韧和孤独,梅花的凋零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中隐含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与失落的复杂情感。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生于1170年,卒于1230年。他的词风豪放,常以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反映出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时期,他身处战乱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悲剧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活现状的无奈。
《点绛唇》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然而在细腻的描写中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开篇的“隐隐轻雷”与“雨声”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雨声不受春回护”,似乎暗示着春天气息的无奈与脆弱。落梅的描写,既是对春天美好瞬间的怀念,也是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中“春水无情”的意象,更是加深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图景,然而在诗人的心中,却充满了孤独与无奈。最后几句“凭谁诉,寄声传语”,表现出一种无处倾诉的孤独感,这种情感在辛弃疾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整首词在优雅的语言中,透出浓浓的感伤与哲思,既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沉思,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写春水、梅花等意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隐隐轻雷”是为了表现什么情感?
“春水无情”中的“无情”指的是什么?
诗中“凭谁诉”的意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作常常呈现出对春天的描写,但辛弃疾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女性的细腻与柔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