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08:16
原文展示:
桑出罗兮柘出绫,
绫罗妆束出娉婷。
娉婷红粉歌金缕,
歌与桃花柳絮听。
白话文翻译:
桑树出产罗绫,柘树出产绫布,
用绫罗装扮的女子显得娇美动人。
她们如同红粉佳人,唱着金缕的歌,
歌声和桃花柳絮交织在一起,令人倾听。
注释:
- 桑:指桑树,常用来养蚕。
- 罗:指细薄的丝织品,通常用于制作衣物。
- 柘:柘树,常用于制作乐器和器物。
- 妆束:指打扮和束缚,形容女子的装扮。
- 娉婷:形容女子体态柔美,姿态优雅。
- 红粉:指年轻美丽的女子或妆饰。
- 金缕:用金线编织的东西,象征华丽。
- 桃花柳絮:春天的自然景象,象征美好的春天和柔美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桑图》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繁荣时期,文人雅士追求生活的美好,诗中描绘了女子的美丽与春天的景象,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桑图》通过优美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与女子的娇美,展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开篇以“桑出罗”、“柘出绫”引出自然的馈赠,桑树和柘树的出产象征着生活的富饶,这不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更是文化和艺术的体现。接着,诗人描述了用绫罗妆束的女子,传达出一种优雅与柔美,这种形象与自然相得益彰,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娉婷的女子唱着金缕的歌,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与青春的活力。桃花和柳絮的意象不仅美丽,更带有一种温柔和浪漫的气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优美的意象,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春天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对女性和自然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桑出罗兮柘出绫:桑树的叶子能养蚕,出产罗绫;柘树能制作绫布,表现了自然的恩赐。
- 绫罗妆束出娉婷:用绫罗装扮的女子显得格外娇美,展现了一种优雅的形象。
- 娉婷红粉歌金缕:这些美丽的女子如同红颜,唱着华丽的歌,金缕象征着奢华和美丽。
- 歌与桃花柳絮听:她们的歌声如同春天的桃花和柳絮般动人,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与自然美景相提并论,强调其美丽。
- 对仗: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春天的自然意象来表现生活的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春天的自然美与女性的娇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赞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象征着富饶与生机。
- 罗:代表着细腻与华美。
- 娉婷:体现出女性的优雅与美丽。
- 桃花柳絮: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桑图》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诗中提到的“娉婷”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一位女子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衣服
-
“桑出罗,柘出绫”中的“罗”和“绫”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案:
- B. 明代
- B. 一位女子
- B. 织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但更侧重于个人思乡之情。
- 《春望》(杜甫):反映了战乱中的哀愁,与《桑图》中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明代文学史》
- 《诗经与古诗词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