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2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25:17
茅宇净扫地,竹炉深炷香。
一枝藤倚壁,六尺簟敷床。
门掩人声寂,帘垂昼景长。
跏趺便终夕,端不负兹堂。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宁静的居住环境:茅草屋里刚刚打扫过,竹制的炉子里香火浓郁,墙边倚着一根藤条,床上铺着六尺长的竹席。门关上了,外面的人声静悄,窗帘垂下,白昼的景色显得悠长。作者盘腿坐在这里,打算一直待到夜晚,心中感到这间堂屋并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中所表现的隐逸生活和清静环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及隐士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中所营造的宁静氛围,令人联想到陶渊明等隐士的生活境界。
作者介绍:曾几,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宁静的午后,作者独自在家中品香思考时写就,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坐进堂》以清新的语言和宁静的意境展现了一个理想的隐逸生活场景。诗的开头,作者通过“茅宇净扫地,竹炉深炷香”描绘出一个干净整洁的居所,瞬间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竹炉的炉香,仿佛是生活中一丝淡淡的愉悦,渗透在每一个角落,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接下来的“一枝藤倚壁,六尺簟敷床”,则将空间的布局及其雅致细腻地展现出来。藤条的倚靠让人感受到一种闲适,六尺竹席则是生活的实用与舒适的结合。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一个温暖而又充满生机的生活空间。
“门掩人声寂,帘垂昼景长”一句,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透过门窗感受着外面的世界,而选择将自己封闭在这片宁静之中,似乎是在追求一种内心的安宁。最后“跏趺便终夕,端不负兹堂”则展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坚定态度,虽是宁静的独处,却充满了对生活的满足与热爱。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清幽的意境,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与执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简朴而美好生活的热爱。
诗词测试:
诗中“竹炉深炷香”表达了什么情感?
“门掩人声寂”中的“寂”字,意指:
诗人选择在这间堂屋中长时间呆着,主要是因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