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访葛征君

《访葛征君》

时间: 2025-05-10 10:37:17

诗句

西城闲访葛洪家,篱落秋余白豆花。

高枕自知无俗梦,数椽茅屋在烟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37:17

原文展示:

访葛征君
谢榛

西城闲访葛洪家,
篱落秋余白豆花。
高枕自知无俗梦,
数椽茅屋在烟霞。

白话文翻译:

我在西城闲游,造访葛洪的家。
篱笆后院秋天的豆花还残留着白色的花朵。
我高枕无忧,心中自知没有世俗的梦境,
那几间茅屋隐没在烟雾和霞光之中。

注释:

  • 西城:指明代南京的西城,地名。
  • 葛洪:古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著作有《抱朴子》,诗中提到的“葛洪家”指代其隐居之所。
  • 篱落:指围在院子周围的篱笆。
  • 白豆花:豆类植物的花,象征着秋天的宁静与自然。
  • 高枕:高枕而卧,形容安稳、无忧。
  • 数椽茅屋:形容简朴的住处,数量不多的茅屋。

典故解析:

葛洪是东晋时期的道教士,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诗中提到葛洪的家,暗示作者崇尚隐逸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南溪,明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游访葛洪遗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宁静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访葛洪家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开篇“西城闲访葛洪家”,直入主题,表明了诗人此行的目的,他在西城游览,寻找葛洪的隐居之地。接着“篱落秋余白豆花”,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淡雅,白豆花的残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诗的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感受,“高枕自知无俗梦”,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与淡然,心中无烦恼,卧于简朴茅屋之间,享受着烟霞的景致,似乎与世无争,隐逸于山水之间。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西城闲访葛洪家”:诗人漫步至西城,探访葛洪的居所,表明一种悠闲自在的态度。
    2. “篱落秋余白豆花”: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篱笆围绕的院子里,豆花虽已残存,却仍显清雅。
    3. “高枕自知无俗梦”: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宁静与自知,强调无世俗扰念。
    4. “数椽茅屋在烟霞”:简单的茅屋被烟霞环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篱落”与“豆花”的搭配,形成和谐的音韵。
    • 意象:豆花、茅屋、烟霞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淡雅的田园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宁静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 西城:象征着诗人追求的自由与宁静之地。
  • 白豆花:象征着自然的纯洁与生命的脆弱,暗示时间的流逝。
  • 茅屋:象征着简朴的生活,诗人追求的理想居所。
  • 烟霞: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神秘,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葛洪”是哪个时代的著名人物?

    • A. 汉代
    • B. 东晋
    • C. 唐代
  2. 诗中“高枕自知无俗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 A. 追求名利
    • B. 安然自若
    • C. 忧虑重重
  3. “数椽茅屋在烟霞”中的“烟霞”指的是什么?

    • A. 乡村的炊烟
    • B. 自然的云雾和霞光
    • C. 大城市的霓虹

答案

  1. B. 东晋
  2. B. 安然自若
  3. B. 自然的云雾和霞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谢榛的《访葛征君》同样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意境,前者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氛围,而后者则强调个人心境的安宁与超脱。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谢榛诗文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警斋吴侍郎再和余送行及居厚弟诗各次韵 读崇宁后长编二首 读汤伯纪大人赋 春早四首 答陈琯修职 挽姚漕贵叔 和朱主簿四首 丁卯元日十首 自题长短句后 赠杨相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貝字旁的字 CPU 引布 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违信背约 三秽 儿字旁的字 单丁之身 虺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麻花 镸字旁的字 濠梁之上 包含围的成语 马革裹尸 马字旁的字 粗声粗气 足字旁的字 顺革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