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次昭觉圆老韵

《次昭觉圆老韵》

时间: 2025-05-10 03:43:49

诗句

丈室曾窥金锡光,汾阳宗绪故应长。

不嫌俗子堪传授,更借馀波到乐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3:43:49

原文展示:

丈室曾窥金锡光,汾阳宗绪故应长。不嫌俗子堪传授,更借馀波到乐浪。

白话文翻译:

在丈室中曾窥见金锡的光芒,汾阳的宗绪因此应当长久。不嫌弃俗子可以传授,更借余波传到乐浪。

注释:

  • 丈室:指僧人的居室。
  • 金锡:指僧人的法器,象征佛法。
  • 汾阳宗绪:指佛教宗派,汾阳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佛教宗派的创始人。
  • 俗子:指普通人,非僧人。
  • 乐浪:古代地名,位于今朝鲜半岛,这里可能指远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访问某寺庙或与僧人交流后所作,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灼在参观某寺庙或与僧人交流后,对佛法的传承和传播有所感悟而作。诗中提到的“金锡光”和“汾阳宗绪”可能是在特定场合下对佛法的象征性描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金锡光”和“汾阳宗绪”的意象,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重视。诗中的“不嫌俗子堪传授”显示了作者认为佛法不应局限于僧人,而应向普通人开放,体现了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最后一句“更借馀波到乐浪”则暗示了佛法的传播不应受地域限制,应远播至远方,展现了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丈室曾窥金锡光:在僧人的居室中曾窥见金锡的光芒,象征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2. 汾阳宗绪故应长:汾阳的宗绪因此应当长久,指的是佛教宗派的传承应当持续。
  3. 不嫌俗子堪传授:不嫌弃普通人可以传授佛法,体现了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4. 更借馀波到乐浪:更借余波传到乐浪,暗示佛法的传播不应受地域限制,应远播至远方。

修辞手法:

  • 象征:使用“金锡光”象征佛法,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深度。
  • 比喻:“馀波到乐浪”比喻佛法的传播,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重视,强调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以及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意象分析:

  • 金锡光:象征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 汾阳宗绪:象征佛教宗派的传承。
  • 馀波到乐浪:象征佛法的广泛传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金锡光”象征什么? A. 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B. 僧人的法器 C. 佛教宗派的传承 D. 佛法的普及性

  2. 诗中的“汾阳宗绪”指的是什么? A. 佛教宗派的传承 B. 僧人的居室 C. 佛法的普及性 D. 佛法的广泛传播

  3. 诗中的“不嫌俗子堪传授”体现了什么? A. 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B. 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C. 佛教宗派的传承 D. 佛法的广泛传播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表达了对佛教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佛法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王灼的《次昭觉圆老韵》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佛教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向往,但王灼的诗更侧重于佛法的传承和传播。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灼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佛教史》: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意象和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横江词六首 庭前晚开花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淮阴书怀,寄王宗成(一作王宗城)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白田马上闻莺 夜下征虏亭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古风其十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缕析条分 挺力 包含唱的成语 乚字旁的字 浓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悃愊无华 极则必反 姑嘬 暇余 歹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矢字旁的字 荦荦大端 忠信乐易 兀字旁的字 修艺 包含平的词语有哪些 齿字旁的字 心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