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再和张文学

《再和张文学》

时间: 2025-07-27 21:28:26

诗句

安知后来者,所作不如今。

孰可执牛耳,君能贯虱心。

孤根才一寸,老干忽千寻。

未必子期死,无人听古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1:28:26

原文展示:

再和张文学

安知后来者,所作不如今。
孰可执牛耳,君能贯虱心。
孤根才一寸,老干忽千寻。
未必子期死,无人听古音。

白话文翻译:

谁能知道后来的诗人所作的作品就一定不如现在的呢?
谁能够掌握艺术的主导权,你是否能理解内心的深刻?
根基虽然只有一寸,却能长成千寻的古老树干。
未必子期已经去世,就没有人能够聆听到古老的音韵。

注释:

  • 后来者:指后来的诗人或创作者。
  • 牛耳:比喻掌握权力或主导地位。
  • 贯虱心:表达对深刻理解和领悟的追求。
  • 孤根:独立的根基,象征基础。
  • 千寻:形容很高或很长,表示成就的可观。
  • 子期: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代表古典音乐的精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莹,号阮亭,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他的诗作常带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反映了他对人生、艺术的深切体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思考和对后代诗人的期待,表达了对艺术传承和发展过程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哲理性的思考为主线,探讨了艺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首句“安知后来者,所作不如今”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对后辈创作能力的怀疑与期待。诗人借助“牛耳”这一意象,强调了掌握创作主导权的重要性,暗示着艺术创作需要对深刻内涵的把握。

接着,诗人以“孤根才一寸”来象征初始的创作基础,虽然微小,但经过岁月的沉淀,能够成长为“老干忽千寻”,展现出艺术创作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最后一句“未必子期死,无人听古音”则引发了对艺术永恒性的思考,表明即使伟大的艺术家如子期已经去世,传承与回响仍然存在,只需有人愿意去倾听。

整体而言,诗中蕴含着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展现出刘克庄对文学的热忱与对未来创作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安知后来者,所作不如今”:提出对未来诗人创作能力的疑问,暗示当下创作的独特性。
  2. “孰可执牛耳,君能贯虱心”:探讨艺术的掌握与理解,强调内心深处的领悟。
  3. “孤根才一寸,老干忽千寻”:用比喻表达创作基础的渺小与未来成就的伟大。
  4. “未必子期死,无人听古音”:反思艺术的永恒性,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创作基础比作“孤根”,将其成就比作“老干”。
  • 对仗: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引发思考,增强表达的力量。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表达了对后代创作的期待与对传统艺术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根:象征初始的基础,代表创作的起点。
  • 老干:象征经过时间沉淀的成熟与成就。
  • 子期:代表古典音乐的象征,暗示艺术的永恒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哪一句表达了对后代诗人创作能力的期待? A. 孤根才一寸
    B. 安知后来者
    C. 君能贯虱心

  2. “牛耳”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权力和主导地位
    B. 创作的基础
    C. 音乐的精髓

  3. 诗中提到的“子期”是谁? A. 一位著名的诗人
    B. 一位音乐家
    C. 一位文学评论家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刘克庄的《再和张文学》更注重于对艺术创作的哲理思考,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哲理。两者在意象和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刘克庄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中秋吟 治平丁未仲秋游伊洛二川六日晚出洛城西门宿 治乱吟五首 治乱吟五首 治乱吟五首 治乱吟 治乱吟 至论吟 至灵吟 至福昌县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穷壮 文理俱惬 工字旁的字 跃立 褶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癶字旁的字 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遗甽 陷鋭 子字旁的字 观衅而动 大醇小疵 昔士 至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寡二少双 包含昌的成语 起承转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