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9:07
原文展示:
藤几昏灯倦眼迷,星疏云淡夜阑时。
七环彩晕萦天蝎,双髻青娥捧玉犀。
飞梦雨,浥灵旗,流霞红染羽绒衣。
觉来鬓枕樊南集,恰是无题锦瑟诗。
白话文翻译:
在昏黄的灯光下,眼睛感到疲倦而迷惘,星星稀疏,云朵淡薄,夜色已深。七环的彩虹缠绕着天蝎座,双髻的青娥捧着玉制的犀牛。梦中飞翔如雨,浸润着灵旗,流动的彩霞将羽衣染成红色。醒来时,鬓边的枕头上满是樊南的集子,正是那无题的锦瑟诗篇。
注释:
- 藤几:藤制的几(桌子),指的是一种家具。
- 倦眼:疲倦的眼睛。
- 七环彩晕:指天文学中的七环彩霞,可能与天蝎座的星象有关。
- 青娥:指古代神话中的嫦娥,通常被描绘为美丽的女性。
- 玉犀:用玉雕刻的犀牛,象征珍贵与美丽。
- 飞梦雨:梦中的幻影如同飞舞的雨滴。
- 浥灵旗:湿润的灵旗,可能象征着神秘或灵动的事物。
- 流霞红染:流动的彩霞将衣物染成红色。
- 樊南集:指樊南(古代诗人)的诗集。
- 锦瑟:比喻复杂的情感或诗篇,无题的锦瑟象征着无尽的思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启宇,出生于当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常常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考。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以及对人生命题的思考,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通过描绘夜空、星辰与梦境,表达了对人生、宇宙及情感的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织,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迷惘与探索。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其四》是一首充满梦幻色彩和哲理思考的诗。诗的开头“藤几昏灯倦眼迷”将读者带入一个昏暗而神秘的环境,昏黄的灯光照映出诗人疲惫的心情,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无奈与迷茫。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以“星疏云淡夜阑时”描绘出宁静的夜空,夜的深邃使得诗人内心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
“七环彩晕萦天蝎”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的思考,而“飞梦雨,浥灵旗”则引领读者进入梦境的世界,梦与现实交织,使得诗歌充满了朦胧的美感。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从梦境中醒来,回到现实,却又感到无题的锦瑟诗篇似乎正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对夜晚、梦境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与现实交融的诗境,给人以深思,让人留连忘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藤几昏灯倦眼迷:在昏暗的灯光下,诗人感到眼睛疲乏,内心迷惘。
- 星疏云淡夜阑时:夜色渐深,星星稀疏,云朵淡薄,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七环彩晕萦天蝎:描绘天蝎座的美丽,暗示对宇宙的思考。
- 双髻青娥捧玉犀:神话中的嫦娥形象,象征美与珍贵。
- 飞梦雨,浥灵旗:梦境中的幻影如雨,灵动而湿润,暗示神秘。
- 流霞红染羽绒衣:彩霞流动,给衣物染上红色,象征着情感的波动。
- 觉来鬓枕樊南集:醒来时,头枕着樊南的诗集,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 恰是无题锦瑟诗:无题的锦瑟诗篇,象征着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比作飞雨,增强了梦的轻盈与神秘感。
- 拟人:灵旗被描述为“浥”,使其具备了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飞梦雨,浥灵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与梦境的奇幻,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及情感的深刻思考。诗歌的情感基调复杂而细腻,既有迷惘,也有对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藤几:象征生活的平凡与简单。
- 星疏云淡:代表宁静的夜空,象征内心的平和与思考。
- 七环彩晕:象征宇宙的神秘与美丽。
- 青娥与玉犀:代表美丽与珍贵,传达对理想的追求。
- 飞梦与流霞:象征梦与现实的交融,表现情感的流动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娥”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
“七环彩晕”中的“七环”指的是什么?
- A. 七个星座
- B. 七个轮回
- C. 七个彩虹
- D. 七个星星
-
诗中“流霞红染羽绒衣”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寂寞
- B. 幸福
- C. 情感的波动
- D. 梦的幻灭
答案:
- A. 嫦娥
- D. 七个星星
- C. 情感的波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杨启宇的《鹧鸪天 其四》都描绘了夜晚的情景,但李白更注重对酒的吟唱与孤独,杨启宇则关注梦境的美丽与哲思,两者在主题上存在差异,却都展现了对人生命题的探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当代诗人作品集》
- 《诗词鉴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