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4:32
挽水心先生二首
作者: 刘克庄
所学如山海,吁嗟不一施。
未闻访箕子,但见诔宣尼。
空郡来陪哭,无人敢撰碑。
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
全诗翻译:
所学的知识像山海那样广博,却感慨没有一个人能将其施展出来。未曾听说有人去拜访箕子(古代的贤人),只见到有人为孔子(宣尼)作的悼词。空荡荡的郡城中前来陪葬的人,没人敢为其撰写碑文。纷乱的门徒中,谁能真正称得上是师长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德裕,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以豪放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对水心先生的追悼之际,表达了对先生博学却未能施展才华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真正知识的追求与尊重的缺失。
这首诗表达了对水心先生的深切怀念与惋惜之情。开篇以“所学如山海”形容水心先生的学识渊博,然而接下来的“吁嗟不一施”却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似乎是在控诉社会对知识与智慧的不重视。
接下来提到“未闻访箕子,但见诔宣尼”,暗示在追求真正智慧的人中,像箕子这样的人被忽视,而为孔子撰写悼词的人却比比皆是,显示出社会对儒家经典的崇拜,却没有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
“空郡来陪哭”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追悼者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以“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收尾,质疑弟子们是否真的理解其师的教诲,令人深思。整首诗通过对比、反问等手法,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真正学问的漠视,让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悲凉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水心先生深切的怀念,揭示了社会对真正智慧与才华的漠视,反映了诗人对教育与知识传承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所学如山海"中“山海”象征什么?
A. 知识的渊博
B. 地理的壮丽
C. 自然的和谐美
D. 道德的高尚
诗中提到的“箕子”代表了什么?
A. 诗人自己
B. 被忽视的贤人
C. 孔子的门徒
D. 贪婪的人
诗的最后一句“若个解称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弟子的赞美
B. 对师的怀念
C. 对无知的批判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