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7:05
九日微冷
作者: 杨慎 〔明代〕
巴谚教移火,邠风戒授衣。
病嫌添夜漏,寒觉爱朝晖。
吊月吟蛩苦,迎霜候雁稀。
黄花羞白发,不肯放荆扉。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微寒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巴谚教移火”:巴地的谚语教导人们要好好利用火源;
“邠风戒授衣”:邠地的寒风提醒人们要小心增添衣物。
“病嫌添夜漏”:诗人因生病而厌恶夜晚的流逝;
“寒觉爱朝晖”:在寒冷中,诗人更珍惜早晨的阳光。
“吊月吟蛩苦”:在月下哀叹,听到秋虫的悲鸣;
“迎霜候雁稀”:迎接霜降时,候鸟也变得稀少。
“黄花羞白发”:黄花(菊花)因衰老而感到羞愧;
“不肯放荆扉”:不愿意打开荆棘的门,隐藏着自己的心事。
杨慎,明代著名诗人,字德馨,号瑶池,晚号东山。其诗歌融汇了唐诗的优雅与宋词的细腻,风格多变。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前后,正是秋季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
《九日微冷》是一首描写初秋时节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思考。开篇以“巴谚教移火,邠风戒授衣”引入,表现出对生活智慧的尊重,提醒人们在寒冷的天气里要注意保暖。接着,诗人以“病嫌添夜漏,寒觉爱朝晖”表达了对夜晚时光的厌倦,以及在病痛中对阳光的渴望,展现出一种脆弱而又坚韧的生命状态。中间两句“吊月吟蛩苦,迎霜候雁稀”则通过描写秋夜的孤寂感,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四句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最后两句“黄花羞白发,不肯放荆扉”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现出身边的菊花在白发面前的羞愧,寓意着对衰老的无奈与对生命的珍惜。这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独特理解。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对时光的珍惜与对生命的反思。
诗中“巴谚教移火”主要表达了什么?
“黄花羞白发”中的“羞”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邠风”主要象征什么?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九日微冷》这首诗的内涵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