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3:06
灰洞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塞北风沙涨帽檐,
路经灰洞十分添。
据鞍莫问尘多少,
马耳冥蒙不见尖。
在塞北,风沙的狂烈将我的帽檐吹得高高翘起,
路过灰洞,尘土飞扬,行程更加艰辛。
骑在马鞍上不要去问身上的尘土有多少,
因为马耳朵被尘土遮住,连尖耳都看不见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描绘了北方荒凉环境中的旅途艰辛,反映了诗人对旅途困苦的感受。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灰洞》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诗人作为旅人,经历了北方的艰苦环境,感受到风沙和尘土的困扰,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理解与感慨。
《灰洞》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塞北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旅行中的艰难。首句以“塞北风沙涨帽檐”开篇,生动地描绘出风沙的猛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提到“路经灰洞十分添”,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灰洞象征着旅行中的障碍与困顿。诗中“据鞍莫问尘多少”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尘土的无奈与疲惫,骑在马上的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旅途的艰苦,不再去计较身上的尘土。而“马耳冥蒙不见尖”则以马耳的视角,形象地表现了尘土的遮蔽,暗示着旅行中的迷茫与无望感。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深刻体会,令人感受到北方环境的荒凉与旅行者的孤独。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北方艰苦环境的直观感受,揭示了旅途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灰洞”象征什么?
A. 旅行的顺利
B. 旅行的障碍
C. 美丽的风景
诗人骑在马背上感受到的是什么?
A. 快乐与轻松
B. 疲惫与无奈
C. 安宁与宁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灰洞》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主题上均涉及旅途与自然风光,但范成大的诗更强调了旅途的艰辛与无奈,而王之涣则更着重于壮丽的景色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