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灰洞

《灰洞》

时间: 2025-05-02 12:43:06

诗句

塞北风沙涨帽檐,路经灰洞十分添。

据鞍莫问尘多少,马耳冥蒙不见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3:06

原文展示:

灰洞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塞北风沙涨帽檐,
路经灰洞十分添。
据鞍莫问尘多少,
马耳冥蒙不见尖。

白话文翻译:

在塞北,风沙的狂烈将我的帽檐吹得高高翘起,
路过灰洞,尘土飞扬,行程更加艰辛。
骑在马鞍上不要去问身上的尘土有多少,
因为马耳朵被尘土遮住,连尖耳都看不见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塞北:指中国北方边塞地区,通常与风沙、荒凉的环境相联系。
  • 灰洞:此处可能指某种特定的地理位置,或比喻多尘的地方。
  • 据鞍:骑马的姿势,意指骑在马背上。
  • :遮盖、掩盖的意思。
  • :马耳的尖端,形容被尘土覆盖而看不见。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描绘了北方荒凉环境中的旅途艰辛,反映了诗人对旅途困苦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灰洞》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诗人作为旅人,经历了北方的艰苦环境,感受到风沙和尘土的困扰,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理解与感慨。

诗歌鉴赏:

《灰洞》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塞北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旅行中的艰难。首句以“塞北风沙涨帽檐”开篇,生动地描绘出风沙的猛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提到“路经灰洞十分添”,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灰洞象征着旅行中的障碍与困顿。诗中“据鞍莫问尘多少”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尘土的无奈与疲惫,骑在马上的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旅途的艰苦,不再去计较身上的尘土。而“马耳冥蒙不见尖”则以马耳的视角,形象地表现了尘土的遮蔽,暗示着旅行中的迷茫与无望感。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深刻体会,令人感受到北方环境的荒凉与旅行者的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北风沙涨帽檐:描绘了北方风沙的猛烈,给人的感觉是压迫和无奈。
  • 路经灰洞十分添:进一步强调了旅行的艰难,灰洞是一个障碍,寓意着旅行的困苦。
  • 据鞍莫问尘多少:表现了对旅途艰辛的无奈,身上的尘土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 马耳冥蒙不见尖:通过马耳的视角,表现出尘土的遮蔽,传达了旅行者的迷茫与无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情感相结合,描绘出旅途的艰辛。
  • 拟人:通过马耳的视角,传达出旅行中的无奈与疲惫。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北方艰苦环境的直观感受,揭示了旅途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沙: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旅行的艰难。
  • 灰洞:代表着旅途中的障碍与困顿。
  • 尘土:象征着旅途的疲惫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灰洞”象征什么?
    A. 旅行的顺利
    B. 旅行的障碍
    C. 美丽的风景

  2. 诗人骑在马背上感受到的是什么?
    A. 快乐与轻松
    B. 疲惫与无奈
    C. 安宁与宁静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壮丽的自然景象。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了边塞的风光与旅途的艰难。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灰洞》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主题上均涉及旅途与自然风光,但范成大的诗更强调了旅途的艰辛与无奈,而王之涣则更着重于壮丽的景色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昭君怨(别恨) 醉落魄 春日怀故山 穿珠节 游荆门上泉寺 游荆门上泉寺 诗一首 鹤林寺 穿珠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中行 拔茅连茹 辙环天下 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彑字旁的字 厄字旁的字 包含莺的词语有哪些 鼠字旁的字 元来 应天从物 新闻馆 舌字旁的字 声如洪钟 鼪鼯之径 接风洗尘 肀字旁的字 包含弄的词语有哪些 众适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