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奉和御制甘雨应祈

《奉和御制甘雨应祈》

时间: 2025-05-02 08:06:51

诗句

少皞九秋当季月,成汤六祷动灵心。

中宵甘澍均丰浸,尽日层云结远阴。

销去骄阳为瑞重,招来嘉应感人深。

侧身修道殊千古,仍叔焉能播德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6:51

原文展示:

奉和御制甘雨应祈
少皞九秋当季月,
成汤六祷动灵心。
中宵甘澍均丰浸,
尽日层云结远阴。
销去骄阳为瑞重,
招来嘉应感人深。
侧身修道殊千古,
仍叔焉能播德音。

白话文翻译:

在九月的明亮秋季,月亮正当最圆之时,
成汤时期的六次祷告,感动了上天的心。
夜半时分,甘霖均匀地滋润万物,
白天尽是层层云彩,远处阴霾密布。
骄阳的炽热消逝,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人们感受到美好的应答,心中感慨万千。
我默默修道,追求千古的理想,
但愿能如叔向那样,传播美德的声音。

注释:

  • 少皞:指的是天上的明月,少皞是古代对月亮的称呼。
  • 九秋:指的是农历九月,秋天的季节。
  • 成汤: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曾为民祈雨,表现出对上天的虔诚。
  • 甘澍:甘美的雨水,滋润万物。
  • 骄阳:指强烈的太阳光。
  • 瑞重:瑞气重重,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 侧身修道: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理想。
  • :指叔向,字季友,春秋时期的贤士,以其德行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字子贞,号昇明,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朝廷,官至翰林学士。他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于世,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正值丰收季节,诗人写作此诗是为了应皇帝的祈雨之命,表达对上天的虔诚与希望。诗中渗透着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关怀。

诗歌鉴赏:

夏竦的《奉和御制甘雨应祈》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秋季的丰收与自然的恩赐,从而寄托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全诗围绕“甘雨”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和对人文情怀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用“少皞九秋当季月”描绘了秋季的明亮月色,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暗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接着提到“成汤六祷”,引入了历史典故,通过成汤的祈雨故事,表达了对上天的崇敬和对丰收的期盼。这种历史的渊源,不仅彰显了诗人渊博的学识,也使得诗的主题更加厚重。中间部分提到的“中宵甘澍均丰浸”,生动地描绘了甘雨滋润大地的场景,象征着上天的恩惠,使人倍感欣喜。

而后“销去骄阳为瑞重”,既表明了阳光的消退,也隐喻着良好的时运即将降临,给人以美好的希望。最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与传播,表现了他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皞九秋当季月:描绘了明亮的秋月,传达出清澈宁静的季节氛围。
  2. 成汤六祷动灵心:提到成汤的祈雨,表达了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渴望。
  3. 中宵甘澍均丰浸:甘雨滋润大地,形象生动,表现了秋季的丰盈与生命的滋养。
  4. 尽日层云结远阴:白天云彩重重,暗示天气的变化与丰收的预兆。
  5. 销去骄阳为瑞重:阳光消退,象征着丰盈与希望的到来。
  6. 招来嘉应感人深:美好的应答,表达人们对自然恩惠的感激。
  7. 侧身修道殊千古:追求道德理想,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8. 仍叔焉能播德音:以叔向作为榜样,强调传播美德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甘澍”比喻为滋润万物的雨水,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象征:骄阳、甘雨等自然现象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季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诗人将个人的修身与社会的道德责任结合,传达了他的理想追求,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月:象征着丰收与宁静的季节。
  • 甘雨:代表着自然的恩泽,寓意着生活的滋养。
  • 骄阳:象征着挑战与苦难的时期。
  • 层云:暗示着变化和希望的来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成汤”是哪个朝代的君主?

    • A) 周朝
    • B) 商朝
    • C) 汉朝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甘澍”指的是__

  3.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道德的追求。 (对/错)

答案

  1. B) 商朝
  2. 甘美的雨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对比,李白在诗中表达了个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但夏竦更注重对社会责任和道德理想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倾向于个人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画廿四首 花降图 送文温州 漫兴十首 其七 东庄图 叹世之一 晓林慈鸟图 题画 无题 题画九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漂旋 黑字旁的字 气字旁的字 达官显宦 五政 就实论虚 鬥字旁的字 红开头的成语 私春 包含勋的成语 不羁之才 绣衣御史 隋珠荆璧 蒙瀎 鼎字旁的字 遗闻琐事 黹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