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5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9:25
德行文章要两全,乾坤回首二千年。
自从孟子七篇后,直到于今有几贤。
这首诗的意思是:德行与文章才能应该兼备,回首过去两千年的历史,似乎从孟子七篇书问世之后,直到现在又有多少真正的贤人呢?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献章(约1480年-1544年),明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多表达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人性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陈献章以此诗表达对当时士人德行与才华双全的期望,同时也感叹当代贤人稀缺,反映了他对社会风气的担忧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强调了德行与文章的重要性。开篇以“德行文章要两全”点明主题,既指责当时士人的缺失,也寄予希望。诗人通过“乾坤回首二千年”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历史长河中贤人的稀缺,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待。
“自从孟子七篇后”,诗人用孟子作为参照,突显出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孟子的德行和文章都具有极高的评价,诗人借此反映出当代的士人未能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失落感。
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语句流畅,蕴含着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出一种文化自觉与历史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理想人物是什么?
“乾坤”在诗中指代什么?
诗人感叹自孟子以来贤人有多少,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相比,陈献章的《答张梧州书中议李世卿人物庄定山》同样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理想人的追求,但王之涣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而陈献章则更侧重于对人文思想的探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前者更显豪放,后者则显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