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西江月 赠万莲会众

《西江月 赠万莲会众》

时间: 2025-07-29 17:37:28

诗句

事事谙来心足,般般舍去身轻。

本初一点要圆成。

妙语玄言堪听。

纵意不知有我,收心自觉无明。

无明灭尽绝尘情。

便是识心见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7:37:28

原文展示:

事事谙来心足,般般舍去身轻。
本初一点要圆成。妙语玄言堪听。
纵意不知有我,收心自觉无明。
无明灭尽绝尘情。便是识心见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理解和内心的满足,放下所有执念可以使人心灵轻盈。最初的真理如同一个点,最终需要圆满地实现。那些深奥的道理值得我们倾听。即使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心境却是无我无他。只有内心觉醒,才能消除无明烦恼,真正超越尘世的情感,这就是认识自我、见到本性。

注释:

  • :熟悉,了解。
  • 身轻:放下执念,心灵轻盈。
  • 本初:最初,根本。
  • 圆成:圆满实现。
  • 妙语玄言:深奥而美妙的言语。
  • 无明:无知,烦恼。
  • 识心见性:认识自己的内心,见到本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志平,元代诗人,属于道教思想影响下的文人,其作品多以哲理性和抒情性为主,常探讨人生、宇宙及自我认识等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教思想盛行的时期,诗人在万莲会众中,通过此诗表达对人生真谛的思考,旨在引导修行者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觉悟。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 赠万莲会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道教哲学的深邃意蕴。诗的开头“事事谙来心足”直接表明了对世事的理解与内心的满足,这一哲理贯穿全诗。诗人提倡人们放下世俗的执念,通过内心的觉悟来消除无明,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从容与淡定,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无明灭尽绝尘情”一句,强调了内心的觉悟与洗净尘世情感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道教的修行理念,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洞察。通过这一过程,最终能够“识心见性”,达到与宇宙和谐的境界。整体来看,诗的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事事谙来心足:对世间万事都有所了解,内心便会感到充足与满足。
  2. 般般舍去身轻:放下所有的执念,心灵便会变得轻松自在。
  3. 本初一点要圆成:最初的真理需要最终的圆满实现。
  4. 妙语玄言堪听:那些深奥的道理值得我们倾听。
  5. 纵意不知有我:即使意识到自己存在,心境却是无我无他。
  6. 收心自觉无明:只有内心觉醒,才能消除无知与烦恼。
  7. 无明灭尽绝尘情:消灭烦恼便是超越尘世的情感。
  8. 便是识心见性:这就是认识自我与见到本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事事谙来,般般舍去”,使诗句结构更加工整。
  • 隐喻:将理解和内心的状态比作“心足”和“身轻”,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满足与轻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放下执念与无明,达到内心的觉悟与自我认识,反映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倡导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心足:象征内心的满足与平和。
  • 舍去:象征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轻盈。
  • 无明:象征人性中的无知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无明”主要指什么? A. 知识
    B. 无知与烦恼
    C. 明亮的光
    答案:B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放下所有执念,心灵便会变得__。” 答案:轻松自在

  3. 判断题:诗中强调通过内心的觉悟来消除无明。 A. 对
    B. 错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思考。
  • 《登高》:杜甫的作品中也有对人生与自我认识的思索。

诗词对比:

  • 《西江月 赠万莲会众》与《将进酒》:两首诗虽风格不同,但都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与内心的追求,前者更倾向于内省,后者则充满豪情。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文学》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云梦故城秋望 题云公山房(一作权德舆诗,又作杨巨源诗)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八月十五日 采莲曲二首 桂州腊夜 塞下曲 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 塞下曲 咏史 / 和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替古人耽忧 丶字旁的字 麥字旁的字 齊字旁的字 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辰巳 沐猴冠冕 血字旁的字 録音机 历底 包含书的成语 松柏之志 狼顾鸢视 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瓦字旁的字 怯八艺 包含卿的词语有哪些 直如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