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0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09:04
春色渐归芳树。愁思暗和疏雨。莫去倚阑干,帘外轻寒如许。无语。无语。谁识此时情绪。
春天的颜色渐渐回到了芳香的树木上。愁苦的思绪在细雨中默默交织。不要去依靠栏杆,窗外的寒意如此轻微。无话可说。无话可说。谁能理解我此时的情感?
“倚阑干”常见于古诗词中,表示一种思念或沉思的情境;“春色渐归”反映了春天的复苏,象征着生命的重新开始。
俞绣孙,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其诗词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而闻名,常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观察。
创作于春天,诗人可能经历了一段愁苦的情感期,借助春天的来临与细雨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复杂情绪和对生活的反思。
这首《如梦令》在清代的诗词中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意境而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开篇“春色渐归芳树”,诗人通过春天的景色引入,传达出一种生机与希望。然而,紧接着“愁思暗和疏雨”,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潜藏的忧愁,春天的明媚和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莫去倚阑干,帘外轻寒如许”,诗人以栏杆和帘外的寒意象征自己孤独的心境,仿佛是在抵挡外界的温暖,选择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之中。最后的“无语。无语。”则是情感的高潮,表达出一种无奈与孤独,令人心生共鸣。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内心愁苦的深刻体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春色渐归芳树。
愁思暗和疏雨。
莫去倚阑干,帘外轻寒如许。
无语。无语。
谁识此时情绪。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内心的愁苦,通过自然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强调了人心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
诗中“春色渐归芳树”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来临
C. 冬天的寒冷
D. 夏天的炎热
“无语”在诗中重复出现,这一手法主要是为了?
A. 增加诗的字数
B. 强调诗人的无奈与孤独
C. 让诗更有节奏感
D. 使诗更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