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7:50
《杨褒忠公墓》
作者:叶子奇 〔明代〕
步出城南门,来吊褒忠墓。
墓高三四尺,棠梨已无树。
昔人重忠节,尸祝掞崇宇。
自从兵甲兴,万物散风雨。
碑为攻城炮,屋作临冲柱。
凄凉今日事,岂异金源苦。
冢傍新骨多,狼籍相撑拄。
饥乌啄人肠,飞过淮河去。
我走出城南门,来这里祭奠褒忠的墓。
墓冢高三四尺,棠梨树已然不再。
昔日的人们重视忠节,尸体被祭拜在崇高的宇宙之下。
自从战争开始,万物都在风雨中散落。
碑石如同攻城的炮,房屋成了冲锋的柱子。
凄凉的今天,与金源的苦难何其相似。
坟墓旁新死的人很多,狼藉不堪地支撑着。
饥饿的乌鸦啄食着人的肠子,飞越淮河而去。
作者介绍:叶子奇,明代诗人,其作品多探讨社会现实,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反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历史动荡之际,作者通过祭墓的方式,反映了对忠诚与牺牲的缅怀,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动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杨褒忠公墓》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悲凉情绪的诗。诗人描绘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场景:在城南的墓地,杨褒忠的墓冢孤独而矮小,周围已没有棠梨树的陪伴,象征着昔日繁华的消逝。诗中通过对比昔日忠诚和今时的凄凉,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忠诚精神的追忆。
随着“兵甲兴”的到来,社会动荡不安,万物离散,诗人用“碑为攻城炮”的比喻,把原本静谧的墓地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毁灭性影响。此时的墓地不仅是逝者的归宿,也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无数忠诚与牺牲的故事。
最后,诗人以“饥乌啄人肠”结束,意象强烈,令人深思。这里不仅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在呼唤人们对忠诚和正义的重视。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悼念,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忠诚精神的追忆与对战争后果的反思,深刻表达了对历史的痛惜,对忠贞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的批判。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和历史深度。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棠梨”指什么?
诗人为什么来祭奠褒忠的墓?
诗中“碑为攻城炮”是用来比喻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