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1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11:54
狭隘区中世,殷勤招隐篇。应居小有洞,几见大椿年。庵废云埋谷,琴亡声在泉。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
在狭小的人世间,我殷切地向往隐逸的生活。应该居住在一个小而神秘的洞穴中,经历了多少次大椿树的年轮。废弃的庵堂被云雾掩埋在山谷中,琴虽已亡,其声仍在泉水中回响。至理名言曾使主人觉悟,持有这些道理,便可升天成仙。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公辅,宋代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情怀,追求超脱世俗的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渴望。诗中通过对隐居地的描绘和对琴声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渴望。首句“狭隘区中世”直接点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而“殷勤招隐篇”则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殷切向往。中间两句通过对隐居地的描绘和对琴声的怀念,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最后两句“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则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超脱世俗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充分展现了宋代隐逸诗的特点。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几见大椿年”中的“大椿年”比喻什么? A. 长寿 B. 富贵 C. 隐逸 D. 智慧
诗中“琴亡声在泉”表达了什么意境? A. 琴声永存 B. 泉水清澈 C. 琴已损坏 D. 泉水干涸
诗的最后两句“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表达了什么愿望? A. 成仙 B. 富贵 C. 隐逸 D. 智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